前往
大廳
主題 GNN投稿

《原神》「流光拾遺之旅」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輯 全文整理

Mystica | 2024-01-19 18:45:34 | 巴幣 2010 | 人氣 1565

大家好,我是肉桂

今晚是《原神》4.4 版本直播,應該就是新年版本了




在這個時刻,官方長達一年的「流光拾遺之旅」系列也終於完結


剛好最後一期就是個人最喜歡的(凝光的)群玉閣,當然要好好的來整理一下




官方在 1/12 於陸服上線了「流光拾遺之旅」特別回顧,網頁活動


本篇將會整理包含這次網頁活動的一些素材,以及「流光拾遺之旅」的全部內容




「流光拾遺之旅」總共有七集,主題都是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


既然是原神官方參與的項目,自然不會單單只做介紹了


實際上官方與七位非遺傳承人,用非遺的形式創作了璃月風格的作品


那麼,下面就正式開始展開本篇的內容吧


仙聞篇‧木版年畫





曾跟隨岩王帝君鎮滅妖魔的身影,存於璃月的記聞中,亦復現於刻刀與紙墨之間。









數個雕版,層層疊印,畫中有戲,如見其影

寓守護之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一套好的刻版工具,是年畫手藝人的忠實伙伴

刻刀、立刀、挖刀、打刀、圓刀,這些都是我平常在用的工具

在開始刻版前,得先用磨刀器把它們都磨快磨亮

楊乃東,楊家埠木版年畫非遺傳承人,正在準備要上場的伙伴

今天,他要製作一幅非傳統題材的年畫作品,原神的五夜叉

和我們印象中的年畫題材不太一樣,但五夜叉和門神年畫有著相同的寓意

鎮滅妖魔,驅除災厄

做好木版年畫關鍵在於三道工序

朽稿畫樣、雕刻木版,和手工套印

朽稿畫樣是第一道工序,朽稿即起草稿,十分考驗畫工

因為線條的粗細,距離的寬窄,都會直接影響年畫的神韻

畫中要有戲,百看才不膩

出口要吉利,才能和人意

模樣要俊秀,能得人歡喜

這是楊家埠年畫手藝人,口傳心授的畫訣

寓意要好,模樣要合心意

人景位置要妥當,這畫面才能招人喜歡

雕刻木版,是木版年畫製作最重要的工序之一

五夜叉年畫最難雕刻的,是臉部和身體線條

因為所戴的面具,形制複雜,曲折多變,寬窄各異

用圓刀刻粗線,三角刀刻細線

斜刀負責大面積,刻出圖案的輪廓線

線條要粗細均勻,流暢挺拔

交代清楚五夜叉線條的來蹤去跡

在雕刻時講究「陡刀立線」

也就是刻出來的線條寬度和深度是一樣的,印刷時圖案才不會走樣

用鑿具從內向外,從重點部位到次要部位進行敲底、撥空、平空、修整

融合成具有版畫效果的立體圖案

雕刻出來的圖案不能只是像,要有神韻,要靈動,把靜止的圖案刻出動感來

從父親那裡,楊乃東學得一手刻版好手藝

下刀要遒勁有力,入木三分

反正刀、開心法、剔空打版,每一個雕刻技法都要熟諳於心

我父親指導我,這是老一輩遺留下來的文化瑰寶

所以你要好好學習,認真去鑽研,把它做得更完美一些

使木版年畫更好地發展和傳承下去

從一張白紙到木版上的線稿,從陡刀立線到細節雕琢,再到最後的顏色印刷

每一處細節,楊乃東都會考慮周全

把白紙平鋪在刷了墨色的雕版上,用「趟子」刷均勻,墨線圖就出來了

然後在墨線圖上,繼續印刷顏色

從小處入手,先印刷色塊較少的區域

畫紙乾得快,不會因大面積洇濕而被剮破

一塊色版印一種顏色,畫紙上慢慢地就疊加了多種色彩

這就是套色(shái)印刷

木版年畫的色彩總是鮮艷奪目

普通的年畫,只有三到六種顏色

而這幅五夜叉圖所用顏色也頗為豐富,一共用了 22 種顏色,要印刷 22 次

刀與木的碰撞,墨與紙的交融

這正是傳承千年的木版年畫技藝

每天除了雷打不動的刻版工作外,楊乃東還經營著百年老字號「和興永年畫店」

我是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第十三代傳人

我們的和興永畫店,當時我五個爺爺分家,我爺爺就分了和興永畫店的店號

楊家埠年畫都是祖傳的,一輩一輩地流傳至今

楊家埠木版年畫,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在明朝,楊家埠先人就創立了年畫店

用一張張年畫,寄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並延續至今

年畫的歷史,可以追溯至黃帝時期

相傳東海度朔山有棵大桃樹,其枝間的鬼門上,畫有神荼鬱壘兩位神人,能收服惡鬼

於是黃帝作禮請神,立大桃人,在每家門上畫神荼鬱壘,守門護宅

浮舍、應達、伐難、彌怒、金鵬,這五位夜叉,跟隨在岩王帝君身邊

祓孽除惡,平怨止嗔,守護著璃月

與傳統神話中的的神荼鬱壘,承載著相同的守護之意

無論春夏秋冬,楊乃東拿著刻刀,重複著同樣的雕刻動作,一做就是五十年

他的刻刀,已創作了三千多幅年畫作品

做木版年畫,是一輩子的事情,我要把手裡的事做好,代代相傳下去

刻畫於木,印之異彩,正是這日復一日的堅守,為流傳千年的技藝尋得一席之地

千雕萬刻,畫滿乾坤,世濟其美,守護非遺





仙聞篇‧內畫





將仙人所在之處的千里風光,繪製在小巧的瓶子內。

若是仙人見到這樣的東西,也會忍不住把玩一番吧。









千里之勢,壯美山河,現方寸之間

鬼斧神工,令世人矚目

內畫是用特製的勾筆,在透明或者半透明的容器內壁作畫

乾隆末年,嘉慶年間才有這個內畫,源自於內畫鼻煙壺

16 世紀,利瑪竇向中國進獻鼻煙作為貢品

中國人把鼻煙放進具有傳統美感的瓶子內,於是有了鼻煙壺

傳統文人雅士運用各種材料和技法,創製了鬼斧神工的內畫畫法

成了中國特有的藝術形式,享譽世界

目前確鑿記載的,就是 1816 年,叫甘烜文的一個藝術家

作品題材是傳統的山水,因為那時候是用傳統老鼻煙壺來進行繪製

竹勾筆蘸一點畫一點

最早的題材受工具局限,還就是山水書法比較多一些

內畫與國畫的畫理相通

沿襲了國畫的勾、皴、擦、染、點、撕,但作畫順序與國畫相反

比如同樣是畫山峰和樹木

國畫是先畫好山再畫樹,內畫是先畫好樹,再畫山的顏色

不然樹木被山遮擋,顯現不出來

這次我要繪製的是原神中,一個叫璃月的地區的三個場景

絕雲間、琥牢山,和奧藏山

原神這三幅風景畫,我結合國畫和油畫的技法進行繪製

讓場景更氣勢磅礴,顏色深厚,層次分明

絕雲間、琥牢山、奧藏山的繪製,難度在於顏色的還原

顏色整體偏灰調,得混合國畫和油畫的顏料一點點調

全憑經驗來判斷顏色是否合適

山體用到了藍色紫色和白色

通過顏色的濃淡變化,把山的暗面亮面畫出來,讓山體有了立體感

但這山和傳統國畫裡的山又不一樣,雖然會用到皴染,主要是用油畫的色塊來繪製

波光粼粼的湖水,是透過皴染和釉色來實現

高光的地方還用到了丙烯,顯得特別透亮

一筆一畫,把原神的千里風光,收藏在方寸之間

內畫技法大多沿襲自國畫,以中國山水為靈感源泉的原神場景與內畫結合,相得益彰

我是跟著我的父親來接觸內畫,可以說從 13 歲就開始接觸內畫

在我印象當中,(父親)對我們要求非常嚴格

父親說你一定要把它精益求精,要經得住推敲,經得住把玩

這樣的藝術才能叫藝術品

我就一輩子永遠記住了這件事情,包括跟我的徒弟我也去講

作畫當中要認真,就是說有能力的情況下做到極致

傳統的壺,口徑只有 1 厘米左右,空間狹窄

畫好內畫,筆很重要

內畫手藝人的勾筆,都是自己手工製作

勾筆的筆桿與筆頭呈 T 形,只有 2 毫米大小

以細小的特製勾筆伸入壺內,在方寸之內反向繪畫和寫字

我父親受這金屬絲的啟發,就做成金屬杆勾毛筆

金屬杆可以彎過來畫,畫完之後再彎回去,靈活自如

可以說這是對內畫的一大特殊貢獻

線是內畫的精髓,線的粗細起落曲折變化要精準

這兩幅畫表現的是原神中的仙人

削月筑陽真君、理水疊山真君,和留雲借風真君

左實右虛,虛實結合,以此實現立體感

勾線時要輕柔流暢,疏密相稱,讓圖案更真實

原神的仙人有中國神話故事的韻味

我們也有創作神話題材的內畫,比如嫦娥與玉兔

內畫手藝人喜愛創作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題材

包括五牛圖、龍鳳圖、前程似錦圖

這個因為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寓意吉祥

實際上在我們鼻煙壺當中,這種吉祥的圖案也是很多的

福祿壽喜,尤其是福,給人一種祝福美好的祝願

畫中有故事,心中有期許

原神這個題材,這個故事很吸引人

(我們)透過這種非遺的形式來做,可以說給我們拓寬了一個題材領域

同時我們也是一個嘗試

經過一代代的傳承和守護,內畫已走進大眾

上至博物館,下至商鋪,處處可見

傳統內畫已然成為中國傳統生活美學的一部分,走入了尋常百姓家

寸天厘地,記錄萬象,擔己之任,守護非遺







仙聞篇‧龍泉青瓷





璃月人愛喝茶,用青色茶盞盛一碗茶湯,茶香似乎都變得更悠長。









摶泥作坯,烈焰灼青,深淺濃淡,成於天意

在龍泉,山是青的,水是青的

龍泉人手上的瓷,也是青的

水火既濟而土合,青瓷是水、火、土的結合

優質的原料,精湛的製瓷技藝,成熟的燒成技術,三者缺一不可

李震是龍泉李氏青瓷「李生和」的第五代傳人

「萬般皆不去,唯有藝隨身」

除了手藝,什麼都帶不走

這是我們李氏家族口口相傳的家訓

到我這第五代,一百多年了

可以說這一百多年的過程當中,這一份千年文化養活了我整個家族將近兩百號人

最初是為了生計,為了活得更好,後來才慢慢地愛上了它,到最後是一份責任

文化為魂,青瓷為骨

李震創作出了《馬如游魚》,《春滿江南》,《萬象更新》等代表作

接下來,他要為青瓷注入新的元素,原神的聖遺物,來歆餘響

制胎是製作龍泉青瓷的第一步

將瓷土和水按照一定比例製成胎泥

揉好的胎泥被放置於旋輪中間,拉坯機飛速旋轉,泥團被反覆揉和推壓

湧泉之盞,慢慢地在李震手上重塑成型,這便是拉坯成型

另外四件器物形制特殊,得採用模具成型的方式來製作

泥漿注入模具內,在時間的作用下,慢慢變硬成型

脫模取出後便是完整的坯體

要把表面全部修平整,厚薄也要修均勻

等坯體晾乾之後,我們龍泉還有一道工序是要素燒,然後再上釉

釉是青瓷之魂

將來自龍泉的紫金土、瓷土、黃長石,和其他原料

按一定比例進行配置,便是特調的青瓷釉水

浸釉它是一個最基本的施釉技法

抓穩坯體,快速浸入釉漿中,利用坯體的吸水性,使釉水均勻地附在表面上

青瓷它講究薄胎厚釉,而且要通過多次施釉上釉,才能燒製出如冰似玉的那種質感

但是青瓷最後的這種成色,它還是需要看燒窯的結果

燒窯,遵循天時地利人和

在古代,窯工們為祈求燒出一窯好瓷,會在開窯前舉行祈福儀式

龍泉有特別的礦石,可以燒出青色,但能否燒出想要的顏色,全憑運氣

在燒製的過程當中,釉水它一直是流動的

那器物的邊緣的釉就會慢慢地變薄,紋理也會有些被釉水給慢慢地填滿了

成品的釉色、紋理,會受到一定影響,不確定性非常大

所以經常整窯整窯燒壞了,壞了之後就只能砸唄

第一次在燒製魂香之花的時候,這個花瓣被燒黑了

因為這個坯體裡頭的泥漿另外的一些原料放多了

第二次所用的釉水配比稍有不同,燒成的青瓷偏綠泛白,與來歆餘響的顏色相差較遠

歷經三個月的反覆試驗,第四次開窯,等來了這套溫潤如玉的來歆餘響青瓷

但在李震看來,胎釉配方還可以繼續改良,燒出更動人的青色

李震的手藝,得益於一千多年歷史的龍泉青瓷文化和成千上萬件古瓷標本

這些都是我們做瓷人最好的老師

通過分析這些古瓷殘片,仿古臨摹,希望後人能少走彎路

藉由匠人的手,胎泥變成了神態獨特的器型

釉水在高溫下煅燒,形成粉青色

再加以配飾,就是青瓷為主的一整套作品

來自沉玉谷的來歆餘響,同樣是前人留下的物件

幽幽氣息縈繞的花,繫在茶樹細梢上的葉子

溫潤的耳環,作為祭祀肇始憑證的玉佩,不斷湧出清泉的茶盞

或許能從中窺見過去的光景

那時沉玉谷的河岸邊種滿了茶樹

每年茶花飄香的日子裡,翹英莊會舉辦奉茶典儀

後來茶樹的枝條被折下,茶香也從沉玉谷傳到了許多地方

很多人愛用青瓷喝茶,湯色看起來也更美

眾人拾柴火焰高

跟原神合作,在這個過程當中,讓更多的年輕人、青少年來學習傳統文化

我覺得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傳承與發揚它是一個慢工,我覺得應當以萬物為師

李震的願望是開一家青瓷博物館,現在已經實現了

李生和青瓷博物館,是一部微縮的龍泉青瓷史

裡面有一千多歲的五代執壺,七百歲的南宋青釉茶碗,這些都是李震一件件收集而來

漂亮是沒有文化的沿襲

你可能流行了三年,它就煙消雲過了

而美是需要滋養的,是需要有文化積澱的

青瓷,美在它蘊含著文化

這一份文化支撐著青瓷代代流傳,百年後依然驚艷世人

萬般青綠,自成一色,器出東方,守護非遺





仙聞篇‧顧繡





針線與筆墨,竟也能彼此不分、渾然一體,於是仙人的身姿宛然在目,彷彿正看向畫中的那片山水。









如畫之境,如天之工,絲墨合影,氣韻天成

顧繡,也叫畫繡

專以宋元名畫為摹本,半繡半畫,是文人畫在刺繡藝術上的延伸

不論是山水、仕女,還是花鳥

顧繡作品細膩逼真,用色古樸淡雅,高度還原了文人畫的古典意韻

顧繡產生於明代,明代的松江府顧名世家族的三位女眷

其中以韓希孟為代表,顧繡就是畫繡,是平繡薄繡

主要是以松江文人畫派為主的延續

作為松江人,沈麗莉鍾情家鄉的這門技藝

大學一畢業就申請學習顧繡,成了顧繡最年輕的大學生繡娘

我們顧繡繡的時候都是靠自然光的,一般都是在靠窗口的位置

拿針的時候,上下針的時候手指要變換一下

在換針的過程中經常會扎到手,扎到出血就很疼,鑽心的疼

如今的沈麗莉,已經能夠獨立完成顧繡的完整製作

用顧繡講述原神中璃月的一段往事,是她的全新嘗試

我們顧繡的材料通常選用塔夫綢

塔夫綢它的質地比較細膩,要繡得比較平薄,有仿古絹的效果

讀完稿以後我們先要勾線描,在塔夫綢上勾一遍

毛筆可以表現深淺,落筆和起筆是不同的轉化

勾的時候墨色宜淺不宜深

要想接近繪畫,顏色的處理必須足夠細膩

在繡類常見正色之外,顧繡採用了或深淺或濃淡的中間色繡線,來呈現畫面的層次感

中間色繡線的種類,多達千餘種

因此,配線格外考驗繡娘的美術基礎

燈光的光源會有冷暖的色差,所以說我們一定要在自然光線下配色

選定一個中間色,然後再配深淺的顏色

原神這幅作品呢,用線大致以黃、綠、赭、褐,四種顏色為主

四個顏色裡面又分了很多種,加起來可能有幾十種顏色在裡面

為了讓繡出的圖案細膩生動,通常的蠶絲線還不夠細

要把一根直徑不到半毫米的線,分成若干股細絲,這叫作劈絲,是顧繡的基本功

劈好的絲輕盈到可以在空中飄浮

最粗的線是劈成十六分之一,最細的能達到二百五十六分之一

因為這幅作品人物的寬面比較小,所以說用線比較細

劈線的過程中也是純手工劈的

我們是以十六分之一的繡線打底,上面是三十二分之一絲線鋪的

最細的部分可能用了四十八分之一左右

劈好的絲線,要配上顧繡特有的細針,才能達到「繡繪合一」的效果

繡的原則是從最下層到最上層,逐層覆蓋

先要把皮膚先繡完,然後再繡頭髮

基本針法用的是亂針搶

亂中要有序,要按物體的絲理,分為橫搶、豎搶、斜搶等

常用針法要用到鋪針,特點是密

繡面上不能露底子,反面又不能有線

施針一般用了三層

顏色層層遞進的話,我們也是要層層染色,由淺至深

我們要使暈染比較勻,過渡比較自然

細小如毫的銀針,輕若無物的絲線,在沈麗莉的手中翻飛起舞

常言道,畫虎畫皮難畫骨,顧繡卻長於展現書畫原本的意蘊

仙人的身姿在山水流雲間影影綽綽,氣韻生動

觀者也不禁隨著畫中的身影駐足,回望過去

曾經,仙人歌塵浪市與歸終常到山中聚會,探討雅樂、機關術,與人間種種

直到歸終於戰中仙逝,歌塵浪市再度看向這片山水,選擇回到紅塵中去

於是在玉京台上,多了一個喃喃自詢花期的年邁身影

顧繡技藝是我一直在研習的,為了讓顧繡嘗試著畫與繡的完美結合

這次跟原神合作也是以一個畫繡結合的形式

在風格上,還是承襲了傳統顧繡技藝的針法和神韻

給我後續的創作會帶來很大的啟發

女紅繡心,文人畫魂,一針一線,守護非遺






塵世篇‧麥稈畫




清幽盎然的村落、遊人如織的高樓...金色的麥稈匯聚成璃月人生活的一隅。

靠近一點,或許仍能聞見田野的氣息。









銀刀裁葉,巧思成景,指間技韻,畫中麥香

湖北潛江,一方水鄉,孕育了一門與自然共生的手藝

大麥秸稈,本是農耕之餘的廢棄物

在巧手之下,卻能化作池魚、花鳥、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萬千風物由麥稈剪貼拼接,稱為麥稈畫

田野裡的麥草隨處都可見

就是作為手藝人,把它變廢為寶,把它作為一個藝術品

祖父輩把麥稈畫這門手藝,從河南一路帶到了潛江

而在潛江出生的李洋芳,和這門技藝一同成長

小時候父親經常帶我們去田間撿麥稈,他做麥稈畫的時候我就在旁邊學

誇獎我的那幅圖就是《紅樓夢》

古裝人物,這些服飾都是比較複雜的

頭髮絲一根一根的,雕和燙都比較細

四十五年的繪製生涯,讓李洋芳對麥稈畫瞭如指掌

她正在雲釀下一個作品,用麥稈描繪璃月的風景,望舒客棧和輕策莊

潛江麥稈畫,用大麥稈作為原料

秸稈細長飽滿,質地柔軟,光澤度高

那我們潛江的這個麥稈,它就跟其他地方用的原材料不同

我們用的大麥稈,成色好,沒有霉點,沒有摺痕

去掉它的頭和尾,只保留中間的第一節和第二節

第一節筆直修長,光澤度最好

第二節要厚實一些,也能達到製作麥稈畫的標準

從中間剖開麥稈,裡面的纖維雜質很少,用刮刀輕輕刮平後就可使用

把麥稈一排排嚴絲合縫地貼在卡紙上,做成麥稈紙備用

望舒客棧這幅畫的製作,在李洋芳看來,最棘手的是客棧主樓

主樓有好幾層,每一層要拆成十幾個小部件,工序很多,得慢慢做

我從最難的主樓做起,把難的做好了,其他的就簡單了

望舒客棧主樓廊腰縵回,簷牙高啄,欄杆形態不一,在雕刻上頗有挑戰

李洋芳根據麥稈的特性,加入了自己獨特的構思,力求高度還原望舒客棧的肌與理

客棧的小亭子層層疊繞,雕刻時需勾勒出極細的線條,鏤空雕刻,繪製出亭子的立體感

望舒客棧雕刻度是比較難的,還要掌握它的流暢度

畫線條的時候一定不能停頓,才直一些,轉角處不要重,用力的時候要輕一些

麥稈它是脆的,太細了它就容易折斷

修竹枝繁葉茂,但圖案較小,意味著要雕出更細的麥稈,對技藝的要求也更高

只靠雕刻,還不足以展現物體原本的紋理,這時電烙鐵就能派上用場

它這個烙鐵,原來就是用炭燒的,要等它涼卻了之後,再去燙

用電烙鐵在麥稈表面烙燙出深淺不同的線條和陰影,以此表現物體的層次和空間感

溫度太高,麥草就會變焦

如果溫度太低,又燙不出深淺變化

一把電烙鐵,李洋芳用得非常嫻熟

用劃、塗、點等技法,把銀杏葉烙燙出不同的色度

麥稈本身散發的金屬光澤,讓一棵棵銀杏樹更顯生動

水車,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凝縮

輕策莊的三輪水車看似結構簡單

但要讓平面的木輪、水斗、木槽,變得有立體感,很考驗烙燙手法

想要呈現有層次感的明暗對比和光影的效果,烙燙的時候講究淺色輕緩,深色重急

把握好烙鐵的溫度和力度,畫面才會有真實感

漸漸地,麥稈匯聚成了清幽盎然的輕策莊和客似雲來的望舒客棧

麥稈給人以自然質樸溫暖的感覺,正如璃月人在這些地方的生活,自在而又充實

坐落於璃月北部的輕策莊,茂林修竹,流水潺潺

水車晝夜不停運轉,梯田一眼望不到盡頭

再往南去,就能看到荻花洲上的望舒客棧

行色匆匆的旅人在這裡停留休憩,滿懷期待的食客正品味璃月佳餚

坊間傳說道,縱然貴為仙人,偶爾也會在此沐浴清冷的月光

現在的遊戲和我們這個傳統工藝,可以融合在一起

這是一門很緩慢的手藝活

用麥秸稈,將尋常生活,百姓故事,長久地留存在歷史裡

歲稔時康,秸盡其用,麥稈成畫,守護非遺





塵世篇‧蛋雕





光與影交錯,虛與實相間——蛋殼上的圖景栩栩如生,彷彿這片煙火人間近在眼前。









提筆縱橫,刻畫入微,遊刃薄殼,雕鏤繁華

刻刀翩躚起舞,迷人的藝術創作正在蛋殼表面上演

線條婉轉,刻痕細膩,這是精湛的民間藝術,蛋雕

西方有復活節彩蛋,中國有送紅雞蛋的習俗

比蛋殼彩繪更講究的是蛋殼雕鏤

春秋時期就有關於蛋雕的文字記載

蛋雕古稱雕卵,鏤雞子

傳承至今,成為「方寸之間,雕梁畫棟」的手工技藝

駝鳥蛋、鴯鶓蛋、鵝蛋、雞蛋,以及鵪鶉蛋,這些都可以用來做蛋雕

原材料獲取是比較容易

但讓毫不起眼的蛋殼變成蛋雕,沒有像大家想像得那麼容易那麼簡單

從業餘愛好到全職投身蛋雕行業

蒲德榮走過無數通向失敗的路,依然堅定地「行走」在脆弱的蛋殼上

創造出《梅蘭竹菊》、《百鳥朝鳳》等視覺之作

確切來說沒有人完全是手把手教我,大部分也是靠我自己的琢磨

權衡了很久,還是想在蛋雕這條路上闖一闖

一支鉛筆,幾把刻刀

蒲德榮正嘗試用寓意萬物新生的蛋,雕刻原神璃月的人間百態

蛋殼薄脆,可塑面有限

為確保雕刻時蛋殼的穩定性

先在畫紙上起稿草圖,設計好圖案的布局,鏤雕的連接點和受力點

再把圖樣繪製在蛋殼上

蛋殼是渾圓立體的,不同於平面上的三庭五眼和黃金分割來刻畫

得用非正常比例定標繪圖,經過反覆修正後,正式雕刻

在不到兩毫米厚的駝鳥蛋殼上,復現璃月的風土人情

需運用蛋雕裡最難的深浮雕和鏤空技法

深浮雕,是用刻刀雕出凹凸起伏的圖案

在燈光下,蛋面凸起處顯暗,凹陷位置亮灰相間,運用明暗關係呈現立體感

雞蛋每刻一筆都有顏色的變化,但駝鳥蛋只有純白色,色澤單一

無法用顏色區分層次,只能靠深浮雕來凸顯它的輪廓

璃月港口的景觀錯落有致,雕刻的厚薄便有所區分

近景略厚中景稍薄,越遠的景物蛋面越薄

將透未透薄如蟬翼,表現出群山和港口的距離

若是做到極致,即使不打燈,也能看出遠中近的層次

人物蛋雕更為複雜

不同於平面繪畫,蛋殼自帶弧度

線條的分布與走向難以把控,畫面也會隨著觀察角度而變化

人物作品的好壞取決於開臉,也就是五官的刻畫

刀刀到位才能達到形似和神似

但和圖片裡的還是有細微的差別,畢竟蛋殼是球面

浮雕對力度控制要求很高

既要體現厚薄,又得時刻避免過薄,以致刻破

但鏤空也並不簡單

蛋雕,它也可以叫減法藝術

就是越刻到最後,它的支撐點就越來越少

厚度就越來越薄,它的難度就越來越大,也更容易碎

因此鏤空銀杏葉的時候,要把握好電動刻刀的速度方向和手握蛋的輕重

銀杏葉紋路怎麼連接,連接點怎麼交代,也是一個難題

下手前都要仔細考慮

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只有反覆練習,才能窺見門徑

支撐作品的底座,也是用駝鳥蛋製成

將四塊蛋殼打磨平整,拼貼組合成完整的底座後,再雕刻出幾何岩紋和重重山巒

這是蒲德榮獨創的拼雕手法

我以前做蛋雕都是用傳統的木頭來做底座

我覺得蛋雕要協調一致,底座也得用蛋殼,這也是我個人的原創

心在一藝,其藝必專

在蒲德榮的巧手之下,蛋殼上的圖景栩栩如生

千帆匯聚,萬商雲集

港口的建立為璃月的海上貿易打下了基礎

商貿與財富,或許也是乘船遠道而來之人,對璃月最初的印象

市井繁華,熙熙攘攘,璃月的百姓無論男女老少,都各司其事,各得其樂

進入與人契約的時代,這片煙火人間,想必也能煥發新的生機

這次與原神的合作,我覺得非常好,也希望大家多到現場看看實物

圖片上的蛋雕作品會有一些變形,看得沒有那麼立體

實物更加立體真實,也更加直觀

蛋雕是典型的表意的藝術

比較難透過「用字引領」這條路走進現代生活

但是蛋雕入門不難,適合發展為手工體驗活動

我想有了廣泛的社會用途,才會有更多的年輕人來學

期待蛋雕在未來能夠大放異彩

道雖邇,不行不至

事雖小,不為不成

做好每一件和蛋雕有關的事,讓古老的技藝繼續留存展現

刀銳謀影,殼薄巧刻,徑寸干姿,守護非遺







塵世篇‧金銀細工




總有些珍貴之物熠熠生輝,正如精巧的金器、懸空的瓊宇,以及千金散盡還復來的氣魄。









鏤金錯彩,璀璨古今

心懷天然匠情,手刻玲瓏妙器

金銀本無形,但在匠人的反覆精細雕鏨下,可以幻化為巧奪天工的藝術品

這種技藝被稱為,金銀細工

自古黃金貴,曾為宮廷御用的金銀細工,如今已是國家非遺

在上海市賡續發展,成了尋常百姓也能擁有的收藏品

金銀細工,是中國最傳統的手工製作技藝(之一)

每個工藝師他呈現的東西都不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情感

手工的東西,是有溫度在裡面的

細工之細,在於精細度

這種極致的手藝,要靠上萬次的捶打、雕琢才能把握

金銀細工第六代傳承人沈國興

用三十年時間,將指尖的功夫打磨至臻

這其中的秘訣很簡單,無他,惟手熟爾

我們做傳統手工業,天賦其實是一個重要的部分

然後要通過後續的努力

學習沒底的,一直在路上,你把人做好,你也能把事做好

花多少功夫就能出多少成果

時至今日,沈國興還在不斷學習和改良手藝與心法

這次他嘗試要用金銀細工技藝,再現原神中金碧輝煌的空中瓊宇,群玉閣

我們中國的傳統就是喜好黃金

它特有的色彩,金燦燦的,非常漂亮,並且保值

另一方面,我們用傳統手工工藝製作出來的金器,它是有靈魂在裡面

正如金銀細工的標準一般,群玉閣同樣由昂貴精緻的材料精心打造

傾注了凝光的心血,昭示著她的財力與地位,燦然奪目

此次還原群玉閣,上方亭台樓閣均由純金打造

群玉閣巍峨繁複,借助 3D 建模,可以捕捉其設計布局,線條走向等效果

澆鑄是對黃金的首次試煉,也是奠基之舉

最終得到的群玉閣仍是半成品,需通過精細的手工整形,打磨鏨刻,才能再現碧瓦朱甍

黃金有收縮率的,澆鑄出來的每個部件,它厚薄不一樣

有時會有破損的地方,需要經歷修補焊接整形的過程

很多破損的地方點上黃金,通過點焊釺焊,然後修整雕刻

金銀細工最核心也最耗時的工藝是抬壓與鏨刻

二者不斷反覆,一錘一打,一雕一刻,方能做出高低起伏的精巧形狀

在抬壓的時候,要注意哪一個點該高,哪一個點該低,區分高低

輪廓線基本定型了以後再去膠,去膠後反過來

通過抬跟壓,反反覆覆重複這個步驟

金銀細工在現代科技的輔助下,效率有所提高

但有一樣工藝必須用手工完成,鏨刻工藝

鏨子在金屬表面打出來的肌理效果,機器是無法代替的

同樣的鏨刻花紋,不同的技師做出來是不一樣的

對花紋處理的方法、節奏感,還有線條的順暢都會不一樣

每一位金銀細工傳承人,都有上百種大小不同的金屬鏨子

在鏨刻過程中,還要根據花紋不斷製作新的鏨子

很多精細的鏨子一定要淬火

那麼小小的東西,要一點一點地弄

製作鏨子當中,有榔頭功和銼刀功

把鏨子從圓打成方,兩頭打尖,打尖以後再銼,都是有規矩的

考慮到我們在製作新的作品,需要更新新的工具

在製作群玉閣當中,它上面的花紋,我特地製作更新了兩把鏨子

攻金不易,唯慢是宜,每一次敲打都至關重要

稍有失誤就會導致無法挽回的裂痕變形,對眼力和心力都是一種考驗

群玉閣門楣上的線條,同樣一根線條,有的會有立體感,有的會是平的

怎樣處理,就是輕重相結合,這非常考驗技師的製作技巧

這是一門昂貴的手藝

不僅貴在原料,更貴在每一次的敲打、鏨刻,貴在工藝師的精神與投入

我們每天經常重複一個動作,要坐一天,坐下來非常累,卻也值得

浮光躍金的群玉閣,在沈國興的鏨子下現出了全貌

仰觀穹頂,俯察品類

群玉閣懸於空中,見證著璃月港,從仙治到人治的時代變遷

危急存亡之時,天權星凝光不惜砸毀群玉閣,擊退漩渦魔神

幾經波折,重建後的群玉閣終於再次升空

飛閣流丹,瑰麗奪目,萬家燈火,盛世久昌

4000 多年的金銀細工,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品

我們這一代,也有很多的金銀細工精品

重要的是我們怎樣把它跟當代技術當代工藝結合

做出展現我們時代風貌的傳世的精品

鏨下鏗鏘,溢彩流光,百福具臻,守護非遺







以上就是本篇整理的全部內容,感謝收看

本篇開頭時就提到,「流光拾遺之旅」最後一期,是在 1/12 發布

實際上從那天開始,就產生了著手整理全部「流光拾遺之旅」的想法

不過要把總共七集,總長度近 60 分鐘的文字整理出來,還是花了點功夫

全文校對做了兩遍,整理截圖時一直在掙扎著要不要再放多一點...

不論如何,這篇終於算是順利完成了~

僅將此文,獻給《原神》這個新年版本

本篇同步發布於《原神》哈啦板



創作回應

相關創作

更多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