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kemon GO》:邁向 Scopely 的新家
訓練家們,
我是 Ed Wu,有幸領導 Niantic 的《Pokemon GO》團隊。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一個重要消息:Pokemon GO 即將加入 Scopely——這是一家全球頂尖的遊戲開發與發行公司,擁有多款優秀作品及卓越的開發團隊。
對於我個人以及整個開發團隊而言,確保社群能夠理解並期待這款遊戲的長遠發展,始終是我們的優先考量。因此,我希望向大家分享,我為什麼相信與 Scopely 的合作將為所有玩家以及遊戲的未來帶來積極的發展。
首先,《Pokemon GO》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款遊戲,而是我一生的心血。我自 2012 年起便加入 Niantic,並參與了許多核心專案的開發。2015 年,我成為《Pokemon GO》最初的程式工程師,到了 2016 年,我們成功推出遊戲,當時我們日以繼夜地努力,只為確保數億名訓練家能夠在現實世界中一同探索寶可夢。
如同許多玩家,我對 2016 年充滿回憶。我曾經將《Pokemon GO》的 Alpha 版本帶回家,讓當時兩歲的女兒試玩,她直覺地、興奮地成為遊戲內第一位投擲精靈球的小訓練家。作為一名工程師,我親眼見證自己撰寫的程式碼,如何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好的影響——包括我的家人。有親戚因為玩這款遊戲而開始運動並改善健康,也有許多社群成員分享,他們透過《Pokemon GO》遇見了人生摯愛,並參與了這個非凡的現實世界社群。
這也是為什麼我對今天的公告感到如此興奮。以下是我對未來充滿信心的幾個原因:
Scopely 深深認同《Pokemon GO》的社群價值
Scopely 由衷地敬佩《Pokemon GO》的社群以及我們的開發團隊。我相信,在 Scopely 的支持下,Pokemon GO 不僅能迎來第二個十年,還將持續發展數十年,延續其「在現實世界中探索寶可夢,激勵人們一起冒險」的使命。我們與 The Pokemon Company 的長期合作關係也將持續,確保這個願景得以實現。Scopely 完全支持我們的使命,並承諾提供資源,讓我們的團隊持續打造大家熟悉且熱愛的遊戲體驗。
Pokemon GO 團隊將完整保留,持續打造新內容
透過這次合作,Pokemon GO 的開發團隊將完整保留。那些多年來引導並建構這款遊戲的開發者,將繼續投入我們最熱愛的工作。我們始終在不斷豐富遊戲內容,例如團體戰、好友系統、GO 對戰聯盟、路線系統、超極巨化/超極巨寶可夢、Pokemon GO Fest 以及各種現場活動,我期待在未來的許多年裡繼續這樣做。
Scopely 給予旗下遊戲團隊極高的自主權,讓開發者能夠專注於自己最想實現的藍圖,並根據玩家體驗來決定遊戲的方向。這種運作方式與我們在 Niantic 的理念十分契合。我曾與 Scopely 的多位遊戲主管交流,他們給予了我極大的信心,讓我相信這家公司能夠讓每款遊戲獨立發展,並在創意上持續突破。
《Pokemon GO》將在專注於遊戲開發的組織下運作
加入 Scopely 之後,我相信《Pokemon GO》仍能夠在 Scopely 的長期支持下蓬勃發展。作為一家私人公司,Scopely 可以專注於長遠發展,而不必為短期盈利而犧牲遊戲體驗。在與 Scopely 團隊的每次對話中,我們都達成共識:
《Pokemon GO》的規模、長久影響力,以及最重要的——獨特的現實世界社群,才是這款遊戲最特別的地方。
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保護並發展這個獨一無二的社群。
Scopely 承諾投入全力、經驗和資源,讓《Pokemon GO》發展到極致。我們將持續打造千人同場的壯觀對戰,推出全新的社交互動方式,讓訓練家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始終專注於《Pokemon GO》的核心體驗——在現實世界中探索寶可夢的樂趣。
我們已經投入大量資源,支持數千名社群領袖與大使,幫助數百萬名訓練家一起探索世界。Scopely 完全認同這項計畫的價值,並將繼續投入資源,以確保《Pokemon GO》的社群能夠持續發展。我們熱愛《Pokemon GO》的現實世界社群,未來也將以這個社群的需求為核心,制定所有決策。
我們與 The Pokemon Company 的夥伴關係一直是《Pokemon GO》的重要基石。從第一顆精靈球的投擲物理引擎開始,我們便與 The Pokemon Company 攜手調整、改善這款遊戲。我對他們的智慧、指導,以及對這款遊戲長遠願景的細心規劃,始終充滿感激。而我更興奮的是,這段合作將如過去十年般持續進行。
我不會說《Pokemon GO》會一直保持不變,因為這款遊戲從來就不斷進化。但我們開發與改進它的方式將不會改變,我們的目標始終如一——讓這款遊戲變得更加美好。
過去九年來,能夠為全球數億名訓練家帶來歡樂,對我而言是無上的榮耀。而我深信《Pokemon GO》最精彩的時刻,還在未來。
— Ed W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