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商恩傑 NZXT N9 Z890 主機板有著 20+1+1 相 110A SPS 供電、8 層 PCB、雙扇雙熱管 VRM 散熱鰭片模組等高階用料,為 Intel Core Ultra 200 系列處理器帶來穩定發揮性能的平台,主機板本身有著五個 M.2 SSD 擴充插槽、Wi-Fi 7 無線網路、兩個 Thunderbolt 4、5GbE 有線網路等擴充規格,如果想搭配 NZXT 水冷或是風扇一起透過 NZXT CAM 軟體進行自訂設定,主機板上也有一個 NZXT RGB LED 插槽、兩個 NZXT 8-PIN RGB 風扇接頭插槽可以搭配使用。
NZXT N9 Z890 主機板規格:
處理器支援:Intel Core Ultra
處理器腳位:Intel LGA 1851
CPU 供電相:20+1+1 相
晶片組:Z890
記憶體:4x DDR5 DIMM 插槽、8600(O.C.) MT/s、最大容量 256 GB(單一插槽支援 64 GB 容量)
記憶體認證:Intel XMP (Extreme Memory Profile)
顯示輸出:2X Thunderbolt 4 Type-C、HDMI
擴充插槽:PCIe 5.0 x16、PCIe 4.0 x16 (僅有 x2 頻寬)
儲存插槽:4x SATA 6Gb/s、M2_1 2280 PCIe Gen5 x4、M2_2 2280 PCIe Gen4 x4、M2_3 2280 PCIe Gen4 x4、M2_4 2280 PCIe Gen4 x4、M2_5 2280 PCIe Gen4 x4
無線:802.11be 2×2 Wi-Fi 7、Bluetooth 5.4
音訊:Realtek ALC4082
USB 埠 (前置擴充):1x USB 20Gbps Type-C、2x USB 5Gbps(支援前置四個 USB 5Gbps Type-A 埠)、2x USB 2.0(支援前置四個 USB 2.0 埠)
USB 埠 (後方 I/O):2X Thunderbolt 4 Type-C、1x USB 20Gbps Type-C、6x USB 10Gbps Type-A、3x USB 5Gbps Type-A
RGB:2x ARGB 5V 3-Pin、1x NZXT RGB
FAN:1x 4-Pin CPU Fan、1x 4-Pin AIO PUMP、3x 4-Pin SYS_FAN
更加閃耀 NZXT N9 Z890 主機板開箱
產品定位比起過往 N7、N5 系列還要更高階的 NZXT N9 Z890,在價格上也跟 X870E 型號一樣是 21990,台灣銷售通路提供五年保固換新,停產的話是直接升級,而且不需要像其他板廠需要在購買期限一個月內上網註冊登錄延長保固,台灣 NZXT 主機板只要留著購買證明來佐證即可。

∆ NZXT N9 Z890 主機板。

∆ 主機板主要特色。

∆ 主機板詳細規格。

∆ 主機板後方 I/O。
NZXT N9 Z890 依然使用 ATX 版型,尺寸為 30.5 cm x 24.4 cm,NZXT 在這一代 Z890 主機板上用了更加大膽的外觀設計,從主機板後方 I/O 裝甲一路經過第一槽 M.2 SSD 散熱裝甲,最終拐彎至主機板 PCH 晶片組散熱片上,以「ㄣ」字形設置了相當顯眼的 RGB 燈條,讓整體風格與以前有非常大的差異化。

∆ ATX 大小。

∆ 背面沒有強化背板。
主機板 20+1+1 相供電區塊配置有 VRM 散熱鰭片協助散熱,內部配有兩個熱導管協助將廢熱導出。
Intel Z890 晶片組主機板改為使用 LGA 1851 腳位,目前僅支援 Intel Core Ultra 200S 處理器使用,以前的 Intel Core 12 / 13 / 14 th 系列處理器不相容也無法使用,但 LGA 1851 跟 1700 在散熱器規劃上保持相同孔距,所以玩家們基本上可以直接沿 LGA 1700 散熱器扣具組來安裝使用,除非散熱器廠商有特別更新再說。

∆ 主機板供電區塊有散熱鰭片。

∆ Z890 僅支援 Intel Core Ultra 200S 處理器使用,支援 LGA 1851 腳位,但可沿用 LGA 1700 腳位散熱器。
接下來帶大家一一來看看 NZXT N9 Z890 主機板上的各項擴充與供電插槽吧,在主機板左上方處設置了雙 8-Pin 處理器 ATX_12V 供電插槽。
主機板右上角則有 CPU_FAN 4-Pin 風扇供電插槽,以及 AIO_PUMP 水泵供電插槽,安裝一體式水冷時可以將水冷頭 PUMP 供電及水冷排風扇線材安裝於此,額外的 SYS_FAN1 插槽則是可以搭配上方機殼風扇安裝為其供電。
右上角則有 NZXT 自家設備專用的 NZXT 8-PIN 以及 NZXT RGB 插槽各一個,左邊的 NZXT 8-PIN 可以用於連接 F360 RGB Core 等系列新款一體式風扇;右邊的 NZXT RGB 插槽則是可以搭配比較早期的 F120 RGB DUO 系列風扇來使用。

∆ 主機板左上角的 ATX_12V 雙 8-Pin 處理器供電插槽。

∆ CPU_FAN 4-Pin、AIO_PUMP、SYS_FAN1、NZXT 8-PIN、NZXT RGB。
四槽的 DDR5 DIMM 雙卡扣記憶體插槽,支援 non-ECC Un-buffered DIMM 記憶體使用,也支援新的 Clocked Unbuffered DIMM (CUDIMM/CKD) 記憶體使用,四條插槽最大擴充容量總計為 256 GB,也就是單條容量上限為 64 GB。
memory overclocking QVL 頻率標榜兩條記憶體模組時可達 8600 MT/s(oc),但目前 QVL 列表看下來能上 8600 MT/s 的應該都是 CKD 記憶體,再次提醒選購搭配安裝的記憶體型號還是要以主板 memory QVL(Qualified Vendor List)相容性報告為主去挑選較好,NZXT N9 Z890 支援 Intel XMP 3.0 (Extreme Memory Profile) 記憶體一鍵超頻技術。

∆ 4x Un-buffered DIMM DDR5 記憶體插槽,最大支援 256 GB 容量擴充,兩隻模組安裝 QVL 最高支援 8600 MT/s(O.C.),支援 UDIMM/CUDIMM 記憶體。
主板右側設有主機板 24-Pin 供電插槽、一個前置 USB 20Gbps Type-C 插槽、兩個 USB 5Gbps 插槽(支援兩個前置 USB 5Gbps Type-A 安裝埠)、四個 SATA 6Gb/s。

∆ 主機板 24-Pin 供電插槽、一個前置 USB 20Gbps Type-C 插槽,側邊使用透明霧面裝甲裝飾。

∆ 兩個 USB 5Gbps 插槽(支援兩個前置 USB 5Gbps Type-A 安裝埠)、四個 SATA 6Gb/s。
最下排有除錯燈號代碼顯示 DeBug 燈號、前置面板插槽 (PANEL1)、開機按鍵、重啟按鍵、EZ Debug 燈號區、NZXT 8-PIN、專用除錯代碼設備擴充插槽 (UART1)、兩個 SYS_FAN 風扇供電插槽、兩組 USB 2.0 插槽(支援四個前置 USB 2.0 安裝埠)、兩個 5V 3-Pin ARGB、 前置音源孔插槽。
除錯燈號代碼顯示,讓使用者能夠快速檢視主機板在自我檢測過程中,是有哪些零件產生問題導致無法開機,使用者可以參考主機板說明書後進行除錯動作。

∆ 除錯燈號代碼顯示 DeBug 燈號、前置面板插槽 (PANEL1)、開機按鍵、重啟按鍵、EZ Debug 燈號區、NZXT 8-PIN、專用除錯代碼設備擴充插槽 (UART1)、兩個 SYS_FAN 風扇供電插槽。

∆ 除錯燈號代碼跟 EZ DeBug 燈號顯示快速辨識問題點在哪裡,只是除錯燈號霧面半透明裝甲蓋住有點影響視覺。

∆ 兩組 USB 2.0 插槽(支援四個前置 USB 2.0 安裝埠)、兩個 5V 3-Pin ARGB、 前置音源孔插槽。
主機板 PCIe 插槽總共提供兩個 x16 長度的插槽,第一槽經常用於安裝顯示卡的 PCIEX16_1 插槽,直連於 CPU 通道有著 PCIe 5.0 x16 頻寬規格,該插槽通常用於安裝顯示卡所以有搭配金屬強化設計,讓玩家們搭配厚重顯示卡不用擔心插槽歪斜問題。
但第二槽的 PCIEX16_2 插槽只有提供 PCIE 4.0 x2 頻寬,第二槽建議可以用於擴充音效卡或是實況擷取卡等比較不吃頻寬的設備。

∆ PCIEX16_1 金屬強化插槽為 PCIE 5.0 x16 頻寬建議安裝獨立顯示卡於此,黑色的 PCIEX16_2 為 PCIE 4.0 x2 頻寬建議安裝其他擴充卡設備。
NZXT N9 Z890 主機板透過大面積金屬 M.2 散熱裝甲,來負責主機板上原生板載的五個 M.2 SSD 擴充插槽散熱,在處理器下面的第一個 M2_1 插槽,是這張主板唯一的 PCIe Gen5 x4 擴充插槽,並且配有較高的散熱片協助 PCIe Gen5 x4 SSD 散熱。
而下面四個 M.2 插槽 (M2_2、M2_3、M2_4、M2_5) 則都只有 PCIe Gen4 x4 頻寬,整張主機板上所有 M.2 SSD 擴充插槽都只支援 M.2 2280 長度規格的固態硬碟擴充。
比較可惜所有的 M.2 SSD 擴充插槽只配有單面導熱墊,如果散熱強迫症患者要擴充雙面顆粒 SSD 就稍微尷尬了些。

∆ 專門為 M.2 PCIe Gen5 x4 SSD 所設置的被動散熱片,比其他位置有著更高的散熱片高度。

∆ 每個插槽正面都配有導熱墊將廢熱導至金屬散熱片上。

∆ 一個 PCIe Gen5 x4 擴充插槽(處理器直連通道),以及下面四個 PCIe Gen4 x4 擴充插槽,都只支援 2280 長度安裝。
主機板後方 I/O 提供了清除 CMOS 資料按鈕、BIOS Flashback 按鈕、Wi-Fi 7 天線埠、HDMI 內顯輸出插槽、兩個 Thunderbolt 4 Type-C、六個 USB 10Gbps Type-A、三個 USB 5Gbps Type-A、一個 USB 20Gbps Type-C、RJ-45 5 GB LAN 有線網路孔、光纖 S/PDIF 數位音訊輸出、兩孔音訊連接埠。
兩個 Thunderbolt 4 Type-C 和 HDMI 支援處理器內建顯示卡顯示輸出功能,該插槽可以透過內顯讓使用者有額外的顯示輸出插槽可用,若你的處理器型號為 F 字尾則因為處理不包含內建顯示卡,所以無法使用內顯輸出功能。

∆ 後方 I/O 一覽。

∆ Wi-Fi 7 天線安裝示範。
額外的配件有:四條 SATA 線 (2x 90°、2x 180°)、五個 M.2 SSD 螺絲、Wi-Fi 天線組、兩條 NZXT 8-PIN 分接線材。
主機板上有兩個 NZXT 8-PIN 插槽,但若是你的 NZXT 主機比較常使用早期 NZXT 風扇來使用,需要更多 NZXT RGB 插槽而不是 NZXT 8-PIN 插槽來擴充的話,就可以使用配件的 NZXT 8-PIN 分接線材來轉成 NZXT RGB 和 PWM 擴充。

∆ 配件一覽。

NZXT N9 Z890 主機板供電用料 / 20+1+1 相供電、8 層 PCB

∆ 主機板裸 PCB 展示。

∆ 一體式 VRM 鋁鰭片式散熱裝甲,內有兩根鍍鎳熱導管以及兩個 VRM 風扇進行導熱和散熱作業。

∆ 20+1+1 相 Dr. MOS SPS (Smart Power Stage) 供電。

∆ 20 相 110A SPS 晶片為 Renesas R2209004。

∆ 1+1 相 75A SPS 晶片為 Renesas RAA220075R0。

∆ Renesas / Intersil RAA229130 PMIC – Power Management IC 晶片。

∆ Realtek RTS5453P USB Type-C Dual Port PD 控制晶片。

∆ 兩個 Intel JHL9040R Thunderbolt 4 IC,下面是 DIODES PI3EQX1014 USB 10Gbps IC。

∆ ASMedia ASM3142 USB 10Gbps 主控晶片。

∆ Renesas RAA229134 PMIC – Power Management IC 晶片。

∆ NXP LPC5528 微控制器。
BIOS 功能設定選單

∆ EZ Mode。

∆ 進階模式主選單分頁。

∆ 超頻工具分頁。

∆ CPU Indicator 可以觀看處理器體質 Quality 分數。

∆ 處理器超頻相關設定。

∆ 處理器自動超頻資訊。

∆ 記憶體超頻相關。

∆ 記憶體 SPD 資訊讀取。

∆ 超頻電壓設定。

∆ CPU DLVR 設定。

∆ 進階選單。

∆ 進階選單中央處理器設定。

∆ 進階選單晶片組設定,裡面有 Re-Size BAR 在這。

∆ 儲存裝置設定。

∆ NNMe SSD 檢視。

∆ Thunderbolt 4 設定。

∆ 電源管理。

∆ USB 設定。

∆ 可信賴設定相關。

∆ UEFI Network Stack。

∆ 工具分頁。

∆ 硬體監控。

∆ 風扇插槽設定。

∆安全界面。

∆ 開機選項。
NZXT CAM 監控、RGB 全功能整合軟體

∆ 電腦硬體及資訊監控,可以快速的觀測 PC 各項使用資訊。

∆ 系統規格一覽。

∆ NZXT RGB 燈效設定。

∆ 主機板燈效設定。

∆ 風扇 / 水冷插槽轉速監控與設定。

∆ 韌體資訊。

∆ BIOS 檢視。
NZXT N9 Z890 主機板燈光效果展示

∆ NZXT N9 Z890 主機板燈效展示。

∆ 主機板燈效特寫。
NZXT N9 Z890 主機板性能測試


測試平台
散熱器:NZXT Kraken Elite 360 RGB(全速)
散熱膏:Cooler Master MASTERGEL MAKER 40g(熱導係數 11W/mK)
主機板:NZXT N9 Z890 (BIOS 版本:2.14)
記憶體:XPG LANCER RGB DDR5 8000MT/s 2X 24GB CL 40-48-48-128 1.45V
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4060 Ti Founders Edition 8GB
作業系統:Windows 11 專業版 24H2
電源供應器:MONTECH TITAN PLA 1000W
機殼:STREACOM BC1 Benchtable V2
顯示卡驅動程式:GeForce Game Ready 572.83
首先由 CPU-Z 檢視本次的測試平台硬體資訊,Intel Core Ultra 9 285K 處理器有著 24(8P+16E) 核心與 24 執行緒,系列代號為 Arrow Lake 使用 TSMC 製程,主機板使用 NZXT N9 Z890 支援 PCI-E 5.0 通道,BIOS 為 2.14 版本。
同時跑了 CPU-Z 內建測試 Version 19.01.64(beta),各項成績提供給大家參考。

∆ CPU-Z 資訊一覽以及 Version 19.01.64(beta) 內建測試跑分結果。
AIDA64 記憶體與快取測試(Cache & Memory Benchmark) 主要用於測試處理器 caches 和 RAM 的性能,讀取/寫入/複製等頻寬性能成績代表著 CPU 和記憶體之間傳輸的速率,也就代表著資料吞吐量的效率(成績越高越好),而存取資料的時間延遲成績則表示著記憶體系統回應能力。
在這張主機板上開啟記憶體 XMP 進行測試,讀取速度為 122.04 GB/s、寫入速度為 100.79 GB/s、複製速度則是 107.17 GB/s,而延遲為 77 ns。

∆ AIDA64 快取與記憶體測試。
新版本 Cinebench 2024 是 Maxon 針對 MAXON ONE 軟體所推出的基準測試軟體,MAXON ONE 包含了 Cinema 4D、Red Giant Complete、Redshift、ZBrush、Universe、Forger,是製作動畫特效、動作設計、動態圖型、電影級人像、遊戲美術場景的強大工具,每個軟體都相互契合,為創意人員提供完整的視覺解決方案。
Cinebench 2024 使用 Cinema 4D 預設的 Redshift 渲染引擎來測試 GPU 和 CPU 性能,若是使用多張顯示卡進行 Cinebench 2024 測試,軟體則會同時使用到多卡進行渲染測試,與 Cinebench R23 相比,Cinebench 2024 多執行緒渲染測試中場景的運算量增加了六倍。 這反映了 CPU 性能的改進以及多媒體工作者如今必須應對的更高硬體要求。

∆ Cinebench 2024。
Intel Extreme Tuning Utility (Intel XTU) 是 Intel 官方推出用於超頻、監測、加壓的免費軟體,內建的 Intel XTU Benchmark 2.0 可以用於測試處理器多核心運算能力,以下成績提供參考。
現在 Intel XTU 有兩個版本可以下載,版本 7.14.2.14 只支援不鎖頻的 Intel Core 處理器(第 14 代)和更舊的處理器,而版本 10.x 或未來更新版本只支援不鎖頻的 Intel Core Ultra 處理器(系列 2)和更新版本處理器。

∆ Intel XTU Benchmark 2.0。
V-Ray 6 Benchmark 是由 Chaos Group 所開發的圖像渲染程式 V-Ray 引擎測試軟體,透過免費 Benchmark 來檢視 CPU 與 GPU 在 V-Ray 引擎上的渲染速度,而 V-Ray 項目是針對處理器渲染性能進行測試。

∆ V-Ray 6 Benchmark。
Corona Benchmark 是一款基於 Corona 10 渲染核心所設計的免費測試軟體,透過使用 Corona 10 渲染場景來評估系統性能,成績由每秒光線 (rays/s) 為單位,藉此衡量系統的渲染速度。每秒光線越多就代表渲染速度越快,而且成績是以線性比例對比。例如每秒 600 萬光線單位的系統,渲染速度及性能會是每秒 300 萬光線單位系統的兩倍。

∆ Corona Benchmark。
Geekbench 6 內的 CPU Benchmark 可以用來測試 CPU 與記憶體性能,項目包括了資料壓縮、影像處理、機器學習、光線追蹤等,多項日常使用以及專業生產力性能測試。

∆ Geekbench 6_ CPU Benchmark。
CrystalMark Retro 1.0.2 是一款全面的基準測試軟體,可測量 CPU、硬碟、2D 圖形 (GDI) 和 3D 圖形 (OpenGL) 性能,是由 CrystalDiskMark 與 CrystalDiskInfo 的作者 hiyohiyo 與 koinec 共同開發的,測試結果都是個別分數並沒有任何常見單位可以參考。

∆ CrystalMark Retro 1.0.2。
OCCT CPU BENCHMARK CONFIGURATION 會分別使用 AVX 指令集與 SSE 指令集,進行 Single thread 單執行緒和 Multiple threads 多執行緒進行測試。

∆ OCCT CPU BENCHMARK CONFIGURATION。
在空碟狀態下使用 CrystalDiskMark 軟體來測試 ADATA LEGEND 970 PRO PCIe Gen5 x4 M.2 2280 2TB 在主機板上的讀取寫入性能,在 NVMe SSD 設定模式下測試檔案容量設置為 1GiB,在預設設定檔所測得的連續讀寫速度為 11608 MB/s 以及 11115 MB/s。
Z890 晶片組主機板受限於 SoC Tile 跟 IOE tile 中間溝通的 IOE D2D 頻寬問題,所以板載原生的插槽搭配 PCIE Gen5 x4 SSD 無法跑滿理論應有速度,會受限制在大約 12000 MB/s 左右,若是使用顯示卡 PCIE 插槽由轉接卡安裝 M.2 SSD 則可以跑滿 14000 MB/s,因為顯示卡的 PCIE 5.0 x16 插槽走 SoC tile;板載的 M.2 PCIE Gen5 x4 SSD 插槽是走 IOE tile,兩顆為不同晶圓。
筆者將 SSD 的散熱片拆除,以裸條搭配主機板散熱片進行測試,帶大家看看主機板散熱片的散熱效果如何,透過全預設的 HWiNFO 64 軟體進行紀錄檢視最高溫度。

∆ CrystalDiskMark 設定:NVMe SSD / 設定檔:預設,連續讀寫與隨機讀寫測試成績,同時檢視搭配主機板散熱片的散熱效果如何。
接下來使用在遊戲方面跑分最有指標性的 3DMark 系列軟體,透過一連串不同畫質與不同 GPU API 項目進行測試,對比在相同顯示卡平台搭配不同處理器時的理論成績。
3DMark CPU Profile 本項測試會分別測試 MAX、16、8、4、2、1 執行緒的性能,而 16 執行緒以上的性能更多屬於 3D 渲染或是影音專業工作才會用到,目前主流的 DirectX 12 遊戲性能大多可以參考 8 執行緒的分數,而 4 和 2 執行緒的分數則是與使用 DirectX 9 開發的老遊戲相關。

∆ 3DMark CPU Profile。
另外筆者也使用了常用於遊戲性能模擬測試的 3DMark Fire Strike、3D Mark Time Spy,兩款項目分別是代表了 1080p 畫質 DirectX11 GPU API 情境遊戲模擬測試的 Fire Strike,以及代表了 1440p 畫質 DirectX 12 GPU API 情境遊戲模擬測試的 Time Spy 。

∆ 3DMark Fire Strike。

∆ 3DMark Time Spy。
在經過以上一小時半的各種跑分測試軟體過後,NZXT N9 Z890 主機板於裸測平台在沒有額外風扇直吹情境下,VRM MOS 最高溫度為 50 °C,而 PCH 最高溫度則是 34 °C。

∆ 以上一系列測試軟體跑分過程中,同時使用 HWiNFO 64 紀錄 MOS 最高溫度僅有 50 °C。
總結

在 Extreme Mode 情況下 Core Ultra 9 285K 處理器有著最高將近 300W 功耗下,NZXT N9 Z890 透過雙熱管、雙風扇、一體式散熱鰭片等 VRM 散熱模組帶來不錯的穩定供電能力,實際測試中 MOS 回報的最高溫度為 50 °C,玩家們不用擔心會有便宜主機板 VRM 區塊過熱導致處理器性能下降問題。

但兩萬多的這個價格級距基本上對標了四大板廠的次旗艦或是高階規格型號,筆者認為 NZXT 這兩張主機板最可以改進的地方就在於顯示卡 PCIE 槽、M.2 SSD 擴充固定、Wi-Fi天線等安裝便利性這個點,尤其是 NZXT N9 Z890 上面幾乎都沒有見到便利拆裝設計,在各大板廠都有做出不同便利設計的情況下,這些小地方可能會是一些消費者感到婉惜的地方。
筆者個人建議想選購 NZXT N9 系列主機板來裝機的玩家們,直接搭配 NZXT 水冷、機殼、水冷來組裝一整台 NZXT PC,這樣就可以只透過 NZXT CAM 單一軟體進行控制,售後保固部分,在 NZXT 官網上是標註三年保固,但台灣代理的銷售通路規則是五年保固換新,停產的話是直接升級,而且不需要像其他板廠需要在購買期限一個月內上網註冊登錄延長保固,台灣 NZXT 主機板只要留著購買證明來佐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