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台灣泛二次元研究學會策劃的「IP經營實戰分享,台日專案經驗談」座談,現場邀請深耕 IP 的專業講者 :Fandora 共同創辦人 陳勁宇 (以下簡稱陳勁宇) 與 創角數位執行長 羅際明 (以下簡稱羅際明) 兩位專家,針對 IP 開發與經營分別介紹,並在對談中特別就「如何在台灣打造原創IP並進軍海外」、「製作委員會的投資風險與機制」以及「真人與虛擬角色IP的行銷方式」等議題展開深入交流。活動中講者們透過日本與台灣產業的對照,並結合實際案例,為在場參與者提供多元觀點與可行策略。以下為本次座談的重點整理:
一、製作委員會模式與台灣IP投資現況
講者羅際明指出,日本的動畫產業常透過「製作委員會」模式集結多方資金,以分擔大額製作成本與共同承擔風險。這種「共同出資、共同分擔」的結構有助於在資金充裕的情況下提升作品品質,並透過多角營收(如商品授權、音樂、遊戲改編等)回收投資。
索尼旗下的Aniplex參與《鬼滅之刃》製作委員會,不只靠日本國內電視播放,還透過全球授權、角色商品與遊戲改編等多元管道取得可觀收益。這種「大型企業跨領域整合」的典型做法,也引導了後續多部日本動畫的全球行銷模式。
相較之下台灣市場規模較小、投資方願意分擔風險的誘因不足,往往難以複製日本式的集資模式。大型企業出資者相對謹慎,多數情況下仍偏好代理成熟的海外IP,或投入對自身更有利的產業領域。
雖然如此,講者陳勁宇說台灣已陸續出現願意投入「內容投資」的新創與企業,包含部分上市公司開始嘗試加入日本製作委員會,以利日後取得台灣及其他海外地區的發行權;也有公司將原創IP結合遊戲、漫畫、模型製作等領域,嘗試以較靈活的方式經營。
兩位講者都不約而同地提到,IP經營就如同「宗教」一般,IP產品並非是剛需且高頻率的消費品,而是以情感驅動的非必需品,所以如何分析自己IP所具有的各項優勢與現狀更是重要。講者陳勁宇便提供了以IP的教主、教堂、教義、教徒的方式分析IP現狀的方法。
二、台灣原創IP在海外的行銷優勢與限制
講者羅際明分享,日本動畫與漫畫產業雖然在全球具有高人氣,但其產業內部長期以來傾向內需市場,國際行銷推廣動能相對不足。反觀台灣企業因文化開放度高,較能快速吸收並推廣不同類型內容;在代理、通路、行銷與發行上都相對彈性。
不論是真人形象還是虛擬角色,都必須結合「對目標市場的理解」與「內容本身的魅力」,才能進行有效的海外推廣。羅際明強調,台灣若要發展原創IP,除了找出明確的差異化定位,也可以與知名度較高的國際資源(舉例 《東離劍遊紀》與虛淵玄合作)合作,共同打造在海外市場更有競爭力的作品。
三、真人與虛擬角色IP之差異與經營策略
講者陳勁宇指出,以網路創作者或明星為主的「真人IP」,在直播或短影音電商具有高爆發力,但若要長期發展IP,仍須具備持續創作或轉化角色形象的能力,風險與變化較大。同時有些藝人團體會同時推出「擬人化」或「卡通化」角色來增添粉絲黏著度,如韓國男團BTS結合卡通角色BT21的成功經驗。
相較之下動漫角色或虛擬偶像可隨時調整形象設定,具備更長期且彈性的商業開發價值。講者羅際明提到如何透過故事背景與角色魅力挖掘精準目標客群,並將虛擬角色進一步變現(例如模型、週邊、遊戲等),仍需要整合不同領域的專才與資金投入。
講者陳勁宇提到,不論是真人或虛擬角色IP,最初可透過強鏈結客群與弱鏈結客群的方式初步評估,並以小規模商品測試、線上社群互動或眾籌等方式收集回饋,降低投入成本與風險。若市場反應良好再逐步擴大投入和跨界合作開發客群與影響力。
四、給原創者與業界的建議
講者陳勁宇建議以小規模作品或試驗性發行方式先鞏固核心粉絲,透過數位平台與社群分析確定受眾輪廓後,再考慮大規模投資或行銷推廣。由於台灣難以獨力負擔龐大製作費用,尋找跨領域合作、組合各方資源(例如遊戲開發商、玩具廠商、電視台等)顯得至關重要。
無論是新媒體平台、直播帶貨或虛擬偶像熱潮,皆可能成為崛起的契機。唯有保持對市場動向敏銳度,才能抓住發展先機。講者羅際明表示好的故事與角色設定是長期經營的基礎。從輕小說、漫畫或短篇動畫起步,確保內容精良並打造角色魅力,才有機會延伸至更多週邊產品與改編版權。
本次座談透過專家深入淺出的分享台灣及日本IP產業在資金、文化與行銷上的差異,以及可行的商業策略。與談講者透過《鬼滅之刃》、《無敵鐵金剛》、《新世紀福音戰士》以及布袋戲 《東離劍遊紀》跨海合作等經典案例,闡述 IP 如何在不同市場體系中發揮最大商業價值,也分享了「低風險試水溫」的實務經驗。未來主辦單位也將持續邀請產業內外專家與創作者,籌辦更多針對原創內容、版權合作及海外佈局的專題活動,協助台灣創作者與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國際舞台上發揮潛力。若想進一步瞭解本次活動詳情,歡迎關注主辦單位後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