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ve 於今年 2 月在歐美率先推出首款搭載 SteamOS、可隨身攜帶遊玩 Steam 平台遊戲的可攜式遊戲 PC「Steam Deck」,配備訂製版 AMD Zen 2 APU、16GB 記憶體與 7 吋 1280×800 液晶螢幕,藉由 Proton 轉譯階層技術,讓 Steam 平台上的 3A 級 PC 遊戲也能順暢地在這台可攜式 SteamOS 裝置上順暢遊玩。
Valve 並預定與日本 Komodo 合作,於今年稍晚正式引進 Steam Deck 在台灣、香港、日本、韓國等亞洲地區推出。巴哈姆特電玩瘋在 Valve 與 Komodo 協助下,獲邀前往美國 Valve 總部,採訪到 Steam Deck 研發團隊成員,分別是父母來自台灣的台裔設計師 Lawrence Yang,設計師 Jay Shaw 以及硬體工程師 Yazan Aldehayyat,並取得炙手可熱的 Steam Deck,以下將透過報導與影片帶大家一窺 Steam Deck 的奧妙。
-
「Steam Deck」是一款針對 Steam 平台所研發設計的可攜式遊戲 PC,搭載整合 4 核心 8 執行緒 Zen 2 CPU 與 8 個 RNDA2 CU 的整合處理器,提供最高 1.6TFLOPS 的圖形處理效能。配備 5.5GT/s 的 16GB LPDDR5 記憶體,64GB、256GB 或 512GB 儲存空間,1280 × 800 60Hz 的 7 吋觸控式液晶螢幕。
Steam Deck 開箱
-
-
-
Steam Deck 採用類似 Nintnedo Switch 主機的布局,左右配置固定式不可拆卸的控制器,其設計是基於 Valve 先前推出的 Steam 控制器。除了提供標準遊戲控制器的方向鍵、雙類比搖桿、A / B / X / Y / L1 / L2 / L3 / R1 / R2 / R3 等按鍵之外,正面左右還各配置 1 組來自 Steam 控制器小型觸控板,支援 HD 觸感回饋。背面左右則是配置有高階遊戲控制器常見的 4 組可自訂握持鍵。具備豐富完整且高度可自訂的操作輸入能力。
-
-
-
-
-
-
-
-
-
-
-
-
-
-
Steam Deck 除了內建的 M.2 SSD 儲存空間之外,還可以透過 UHS-I mSD 記憶卡插槽來擴充儲存容量。研發團隊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雖然 Steam Deck 內建的 SSD 是可更換的 M.2 規格,不過因為整台主機的構造緊緻,涉及散熱等考量,所以並不建議使用者自行更換內部的 M.2 SSD。而且就研發團隊自己的測試,使用 mSD 記憶卡來擴充儲存容量,對遊戲體驗並不會造成什麼影響,所以建議使用者採用 mSD 擴充方案。
-
-
-
-
Steam Deck 配備有 1 組充電兼擴充用 USB 3.2 Type-C 端子,支援 PD 3.0 45W 供電與 DisplayPort 1.4 畫面輸出,最高支援 8K 60Hz 或 4K 120Hz 畫面輸出。雖然官方預定推出專屬擴充基座,不過其實也可以使用坊間常見的 USB Type-C 多功能 Hub,只是輸出規格可能會受限(很多產品只支援到 HDMI 1.4b 輸出)。
-
-
-
-
Steam Deck 系統與效能
Steam Deck 採用 Valve 獨自開發的 SteamOS 3.0 ※。透過 Proton 轉譯階層技術,遊戲無須另行移植就能在 SteamOS 上直接執行。玩家可以像登入 PC 的 Steam 平台一樣,直接存取自己收藏與最愛的遊戲,隨時隨地遊玩,同時享用 Steam 提供的便利功能,包含聊天、通知、雲端存檔、遠端遊玩、商店與社群等。
※ 目前最新版為 SteamOS 3.3,已加入對繁體中文、日文與韓文的支援
-
而在玩家關注的執行效能部分,編輯自己使用前不久推出的《
戰神(God of War)》PC 版來測試。最初執行起來不太流暢,原本編輯還想說這款移植自 PS4 的 3A 級遊戲對這種可攜式裝置來說果然還是太沉重了。不過切換到畫質設定時,才發現原來 Steam 自動把之前在 PC 上的高畫質設定給帶過來了。在調回預設的原始畫質後,整個遊戲的運作就變得非常流暢,不亞於在 PS4 上執行的效果(實測約 37 FPS),完全是可以順暢遊玩的狀態。
也就是說 Steam Deck 已經可以在掌上型可攜式裝置上提供 PS4 等級的遊戲體驗,相當驚人。
研發團隊在受訪時表示,在 Steam Deck 研發階段,原本採用的是市面上現有的零組件,不過卻發現無法達成團隊原先的目標「能玩所有的 Steam 遊戲」※。所以後來研發團隊與 AMD 深度合作,耗費 5 年時間共同打造出專屬的客製化處理器。這款處理器是現有技術能做出來的最好產品,完全針對 Steam Deck 需求設計,既不是拿低功率產品超頻、也不是拿高功率產品降頻,而是配合 Steam Deck 的 12~15W 目標功率最佳化。關鍵在於能在有限的電量下提供最高的效能,畢竟 Steam Deck 是一台可攜式裝置,電池容量有限。
※ 目前相容性還有限,以編輯自己擁有的 30 款遊戲來說(對,很少...),只有 8 款屬於「非常適合」,還有 8 款是「不相容」
研發團隊透露,Steam Deck 之所以採用自家的 SteamOS 而非一般 PC 的 Windows,主要是希望能透過軟硬體整合的方式來充分發揮硬體的效能,並藉由獨家研發的 Proton 轉譯階層技術來解決相容性問題,達成不亞於原生平台執行的表現。還能擺脫對其他廠商的依賴,不需要依靠別人來更新驅動程式或系統。
Steam Deck 研發團隊專訪
首先被問到之所以決定投入 Steam Deck 的研發的理由,研發團隊表示,最初希望開發出一款能隨時隨地遊玩 Steam 遊戲的裝置,當時市面上還沒有這樣的產品。其實最早在開發 Steam 控制器時,研發團隊就覺得如果能直接在控制器上配置包含螢幕在內的整套系統、可以不需要連接 PC 直接玩遊戲就太好了。不過當時的技術並無法達成這樣的目標。如今的技術已經能辦到這點,所以 Valve 順勢推出了 Steam Deck。
-
研發團隊強調,Steam Deck 一開始就不是要跟其他廠商的特定產品競爭,而只是希望達成「能隨時隨地遊玩 Steam 遊戲」的目標,所以之前曾說過 Steam Deck 並不是以 Nintendo Switch 為假想敵。真要說的話,或許坊間的電競筆電更接近「競爭者 / 假想敵」這個定位吧?不過 Valve 非常樂見有更多廠商投入這類產品的研發銷售,畢竟這樣可以進一步拓展玩遊戲的方式,而且大家最終還是會回到 Steam 這個平台上。
-
-
而且 Steam 的宗旨就是 “開放”,所以 Valve 並不打算讓 Steam Deck 朝封閉平台的方向發展,不會花錢去替這台主機買獨佔遊戲。畢竟原本的目標就是「能隨時隨地遊玩 Steam 遊戲」,所有遊戲不論在 PC 或是在 Steam Deck 上都能玩,獨佔是沒有意義的。至於 Steam Deck 的定位,研發團隊認為介於「主機」與「PC」之間,雖然目前是推出了一台類似主機這樣規格統一的產品,不過今後計畫像 PC 一樣不斷推陳出新。
當被追問關於 Steam Deck 新產品的話題時,研發團隊表示,雖然目前還沒有具體計畫可以公布,不過 Steam Deck 確實是被規劃成多世代的產品,不會止步於此。而且 Steam Deck 會承襲 PC 廣受讚譽的相容性傳統,讓這 20 多年來不斷累積的跨世代經典能持續在同一個平台上暢快體驗,這是主機所難以提供的。
研發團隊同時提到,Steam Deck 其實不只是一台遊戲主機,它還是一台全功能的 PC。使用者可以切換到 SteamOS 的桌面模式,安裝各種 Linux 應用程式。在 Steam Deck 推出後,就有不少使用者回饋自己使用 Steam Deck 來做非遊戲應用的案例,像是拿來當成影音播放器、3D 建模工作室,甚至拿來開發遊戲。
-
至於是否會順應 Steam Deck 所帶動的熱潮,讓桌上型的 Steam Machine 產品重出江湖一事,研發團隊表示,雖然目前無法具體回答,不過 Valve 會持續聆聽玩家的意見回饋與需求。而且 Valve 很早就公開釋出 SteamOS 讓所有人下載使用,也就是說只要是安裝了 SteamOS 的 PC 就是一台 Steam Machine。
-
對於 Steam Deck 在歐美市場推出後所面臨的最大考驗,研發團隊表示,主要應該就是 “如何提升產能以因應市場需求” 這點。因為 COVID-19 疫情影響仍未消退,使得供應鏈的運作遭遇很多阻礙,包含零件短缺、工廠停擺、物流延遲,都讓事態變得更為棘手。在持續努力了數個月之後,如今狀況終於有所緩解,整體銷售成績比預期更好。在解決了供應鏈問題之後,Steam Deck 得以邁入下一階段,開始在更多地方銷售。
至於當初為什麼沒有將亞洲納入第一波銷售地區一事,研發團隊表示,因為 Valve 比較熟悉對歐美市場的實體產品銷售,對亞洲則是相對陌生,所以需要更多時間來策畫。不過 Steam Deck 在設計之初就有充分考量各地的規範,也已經通過台灣的規格檢定,原本就計畫在全世界推出。之後會由熟悉亞洲市場的 Komodo 協助 Steam Deck 在亞洲地區的銷售,預定 8 月 4 日開放預購、年底正式推出,起價新台幣 1338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