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SCE 發表的薄型 PS3 主機可說是掀起了一股關注熱潮,自從 SCE 正式跨足遊戲產業以來,不論是 PSone、薄型 PS2、新型 PSP 乃至於薄型 PS3,每每都以造型上的大幅改變,成功讓已經推出一段時間的機種買氣重現。
其實不只是 SCE 旗下的 PlayStatoin 系列桌上型 / 掌上型遊樂器,事實上打從 80 年代起任天堂、SEGA 乃至於 NEC 所推出的遊樂器,就經常有所謂的“改版”,本專題將帶大家回顧從任天堂 FC 起的各家遊樂器改版歷程。
【任天堂 Family Computer】
事實上在任天堂於 1983 年推出 FC 之前,也有許多遊樂器推出與改版,不過由於這些機種實在超乎小編的記憶與考證範圍,因此本專題就從大家最熟悉的 FC 開始介紹。
FC 的首次改版可以說是出乎意料的早,由於 1983 年 7 月首批推出的 FC,控制器上的 A B 鈕採用的是方型的矽橡膠材質按鈕(※),不但難以連按而且容易凹陷或破損。因此任天堂很快就將 A B 按鈕改良為圓形的塑膠材質按鈕, 算是 FC 的首次改版。
※與 START SELECT 鈕相同的軟性材質按鈕,在 GAME&WATCH 上曾大量採用
|
上為初版方形按鈕,下為改版圓形按鈕 |
由於任天堂回收了這批為數不多的方形按鈕初期型 FC,因此坊間並不容易見到。
˙SHARP My Computer Television C1
FC 推出同年的 1983 年,任天堂合作廠商 SHARP 也跟著推出了內建 FC 的映像管電視機「My Computer Television C1」,分為 14 吋與 19 吋兩種機型,由於內部是採用 RGB 訊號直接連接顯示,因此畫質較一般以 RF 天線端子輸出到電視顯示的 FC 來得鮮明。
|
My Computer Television C1(14 吋) |
C1 內建點陣繪圖軟體《JT Graphic》與記事軟體《TV Note》,並同梱附屬特別版遊戲卡匣《大金剛二世 + 大金剛二世的算術遊玩》。整合了 FC 與電視機的 C1 省去了各種接線的麻煩,算是相當便利的機種,不過 9~14 萬日圓的價格沒有爹娘贊助很難買得起。
˙任天堂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
2 年後的 1985 年 10 月,FC 正式登陸北美地區,除了名稱由日本的「家庭電腦(Family Computer,簡稱 Famicom 或 FC)」改為「任天堂娛樂系統(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簡稱 NES)」外,造型也大幅改變,算是另一種形式的改版。
|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 |
NES 採用低調穩重的灰色外殼方正設計,卡匣改成橫向插入,腳位與 FC 不同(有非官方的轉接器),控制器從 FC 的 2 組固定式改為透過 2 組可插拔的周邊擴充端子連接,可以自由替換成搖桿、光線槍、踏墊等不同的周邊,比只有 1 組周邊擴充端子的 FC 彈性大。影音輸出部分除了與 FC 相同的 RF 天線端子之外,並添增了 AV 影音端子。
NES 的 2 組控制器採用相同的設計,不具備 FC 2P 控制器的麥克風。
由於早年遊樂器的設計複雜度低,通常都是以現成的晶片組合而成,晶片尺寸與耗電量也遠不及今日,因此基於半導體製程進步的改版並不多見,通常也不會反應在外觀造型或功能面上,因此 FC / NES 自 1983 年推出後整整 10 年都沒有什麼重大改變。
˙SHARP Twin Famicom
雖然 FC 本身沒有改版,不過 SHARP 在 1986 年 7 月推出了結合 FC + FC 磁碟系統(Family Computer Disk System,簡稱 FDS)的一體型主機「Twin Famicom(簡稱 Twin FC)」,造型顯得圓滑親和許多,除了同時提供卡匣與磁碟片遊戲遊玩功能外,並內建標準的 AV 影音輸出端子,不需要搭專屬連接線就可以輸出 AV 影音訊號。
|
Twin Famicom(黑) |
順帶一提,一般的 FC 磁碟系統與 FC 合體後是長這個樣子:
|
FC + FC 磁碟系統 |
˙任天堂新型 Family Computer
一直到 1993 年 12 月,也就是 FC 後繼機種
SFC 都已推出 3 年多時,任天堂才首度推出造型設計與功能大幅改版的新型 FC 主機「AV 規格 FC」或通稱「新型 FC」。
|
新型 Famicom |
新型 FC 採用了許多來自
SFC 與 NES 的新設計,最重要的就是採用與
SFC 規格相同的影音輸出端子,透過專屬連接線就可以輸出 AV 影音訊號,取代了舊型 FC 的 RF 天線端子輸出。控制器也改採與 NES 相同的 2 組可插拔的周邊擴充端子來連接。之外還包括與
SFC 設計類似的自動開閉卡匣插槽防塵蓋,並取消卡匣的退卡裝置,改為直接插拔。
新型 FC 的控制器造型採用類似
SFC 控制器的設計,並取消了 2P 控制器的麥克風。
由於新型 FC 推出時已經是非主流機種,因此價格只有當年 FC 一半不到的 7000 日圓,不過一直持續生產到 2003 年 9 月才正式宣布停產,等於是又跨了將近 10 個年頭。
˙任天堂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 2
在新型 FC 推出前 2 個月的 1993 年 10 月,任天堂也在美國推出了 NES 的改版機種「NES-101」或通稱「NES2」,整體造型大幅改變,卡匣也改成與 FC 相同的上插式,不過取消了 NES 原有的 AV 影音端子,只剩下 RF 天線端子,規格上可說是不增反減。
|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 2 |
NES2 的控制器造型與新型 FC 一樣採用類似
SFC 控制器的設計。
非主流且規格縮水的 NES2,價格只剩下當年 NES 同梱包對折再對折的 50 美元。
˙非原廠 Family Computer 仿製品
由於 FC 的專利權從 2003 年起陸續失效,2005 年任天堂控告 FC 仿製品廠商的官司也宣告失敗,加上任天堂自己也停產了新型 FC,因此日本市場開始大量出現合法的 FC 仿製品,有著各式各樣的造型與功能,在 FC 誕生 26 年之際仍持續在市場上發光發熱。
|
GAMETECH 推出的 FC 仿製品「Neo Fami」 |
雖說 FC 主機的仿製品目前已經不算違法,不過遊戲複製品仍屬於違法的盜版行為,因此內建或同梱附屬幾百合一或是幾千合一遊戲卡匣的 FC 仿製品一樣是違法的。
從 FC / NES 的經驗可知,任天堂旗下的遊樂器除非是明顯的設計瑕疵(如初期型 FC 的方形按鈕),否則基本上是不太會有什麼顯著的改版。日規 FC 與美規 NES 之間差異與其說是改版,不如說是針對不同地區市場特性的改款。真正改版的新型 FC / NES2 隔了 10 年才推出,基本上只是用來回收市場剩餘價值,對於買氣已經沒有太大影響。
【SEGA SG-1000】
有別於 10 年如 1 日的任天堂,另一家遊樂器大廠 SEGA 則是以主機改版款式眾多著稱,1988 年推出的 SEGA MD 就已經被稱為「SEGA 5 代」,由此可見其代數之多。
|
SG-1000 |
SG-1000 是 SEGA 首款家用遊樂器主機,與任天堂 FC 同樣於 1983 年 7 月 15 日在日本推出,基本上是以 SEGA 家用遊戲電腦 SC-3000 去除鍵盤後專門針對遊戲用途特化的版本,台灣玩家比較熟悉的名稱應該是當年台灣代理商所取的「阿羅士(Aaronix)」。
SG-1000 的造型看起來頗為陽春,內建的 1 組固定式控制器採用的是縱長型的搖桿與按鈕配置,與後來大家所熟悉的典型控制器設計相差甚遠,操作起來非常不順手。
˙SEGA SG-1000II
有鑑於此,SEGA 於是在 1 年後的 1984 年 7 月推出了 SG-1000 的改良版「SG-1000II」,硬體架構與 SG-1000 完全相同,造型設計上則是有顯著改變,不但主機本體變得方正洗練,控制器也改成大多數玩家所熟悉的左方向鈕 + 右按鈕配置,透過 2 組可插拔周邊擴充端子連接,雖然方向鈕上還是有突起的小搖桿,不過可以依照個人喜好拆卸。
|
SG-1000II |
˙SEGA MarkIII
在 SG-1000II 推出 1 年多後的 1985 年 10 月,SEGA 又推出了 SG-1000 系列的改版機種「SEGA MarkIII」,而且這次改變的不只是造型設計,而是連處理能力也一併強化。
|
SEGA MarkIII |
SEGA MarkIII 是 SG-1000 / SG-1000II 的高階相容機種,包括 CPU、繪圖晶片與記憶體都有所強化,同時顯示色數增加到 64 色,卡匣插槽與 SG-1000 相同,可相容 SG-1000 的卡匣,並具備專屬的大容量卡匣「Gold Cartridge」與卡片型卡匣「My Card MarkIII」。
1990 年 10 月推出的掌上型遊樂器「Game Gear」就是以 SEGA MarkIII 硬體為基礎。
˙SEGA Master System
在相隔不到 1 年的 1986 年 6 月,SEGA 首度進軍北美市場,將 SEGA MarkIII 改名為「SEGA Master System」在北美推出,外觀造型改頭換面,卡匣的實體規格也改變,因此日本版與北美版的遊戲卡匣並不互通(有非官方的轉接器),不過功能上並沒有變化。
|
Master System(日本版) |
有趣的還在後頭,隔年的 1987 年 10 月,SEGA 又在日本推出了同名的日本版 SEGA Master System(以下簡稱 SEGA MS),雖然造型設計與北美版相差不大,不過功能卻與北美版不太一樣。日本版 SEGA MS 內建了 SEGA MarkIII 選購配備的 FM 音效單元,搭配支援遊戲時能享受更佳的音樂音效表現,還多了 3D 液晶眼鏡連接端子與連發設定功能。
| |
FM 音效單元 | SEGA MarkIII 安裝 FM 音效單元 |
不但有地區版本的差異,連同名主機都會有不同功能,可說是相當複雜。
以 SG-1000 硬體架構為基礎的一系列改版至此告一段落,之後則是進入新的架構。
【SEGA Mega Drive】
在相隔 1 年後的 1988 年 10 月,SEGA 推出了以「SEGA 5 代」廣為台灣玩家所知的「SEGA Mega Drive(以下簡稱 SEGA MD)」,採用新的 CPU 與卡匣插槽,因此並不能直接相容 SG-1000 的遊戲。不過內部仍保留前幾代主機的 CPU 作為音效處理用途,只要安裝選購的卡匣轉接器就能相容前幾代的遊戲,保有 SEGA 主機一貫的向下相容特色。
|
Mega Drive |
| |
卡匣轉接器 | 安裝後可相容前幾代的遊戲 |
˙SEGA Mega Drive 2
在 MD 於歐美地區獲得巨大成功後,SEGA 在 1993 年 4 月推出了首款小型化的廉價改版機種「SEGA MD2」,省略了電源指示燈、耳機插孔與音量調節鈕等設計,並改良了 AV 影音端子的規格,可直接支援立體聲輸出(MD 必須從耳機插孔才能輸出立體聲)。
|
Mega Drive 2 |
˙Victor Wonder Mega
繼 MD 專屬 CD-ROM 擴充周邊 Mega-CD 於 1991 年 10 月推出後,SEGA 就開始著手開發整合 MD 與 Mega-CD 的一體型機種,首先登場的就是由日本 Victor(JVC)開發,1992 年 4 月由 JVC 與 SEGA 分別推出、配備超級豪華的「Wonder Mega」。
|
Wonder Mega |
Wonder Mega 採用充滿未來感的洗鍊造型設計,機身上配置了完整的播放控制按鈕,並具備麥克風端子與 MIDI 端子,內建卡拉 OK 功能,規格功能相當強大,不過價格也是非常“強大”的 8 萬日圓,比起 SEGA MD + Mega-CD 的組合整整貴了 1 萬日圓。
˙Victor Wonder Mega M2
在非常“強大”的 Wonder Mega 推出 1 年多後的 1993 年 7 月,JVC 推出了 Wonder Mega 的廉價改版機種「Wonder Mega M2」,造型變得更輕薄化,取消了很少運用到的麥克風端子與 MIDI 端子,並採用 6 鈕配置的無線式控制器,價格則是低了 2 萬日圓。
|
Wonder Mega M2 |
˙SEGA Multi-Mega
1994 年 4 月 SEGA 在北美地區推出了 SEGA MD + Mega-CD 的最終改版機種「SEGA Multi-Mega」,體積大幅縮小,造型如同 1 台長型的 CD 播放機,機身上配置了完整的播放控制按鈕與液晶狀態顯示幕,作為 CD 播放機的功能相當齊全。不過推出時 Mega-CD 已邁入尾聲,同年底 SEGA 就推出首部標準配備 CD-ROM 的 32 位元主機 SEGA Saturn。
|
Multi-Mega |
˙SEGA Mega Jet
為了提供飛機乘客租借遊玩的特殊用途,SEGA 於是與日本航空合作開發 MD 可攜式改版機種「Mega Jet」,將主機與控制器一體化,可直接手持遊玩,不過並未配備電池與螢幕,必須搭配外部電源與外接電視螢幕,後於 1994 年 3 月開始在一般市場上販售。
|
Mega Jet |
˙SEGA Super 32X
SEGA 為了延續 SEGA MD 在歐美所獲得的成功,於是在 1994 年 12 月推出了銜接 16 位元與 32 位元的 SEGA MD 用擴充周邊「SEGA Super 32X」。SEGA Super 32X 其實並不算是主機改版,而是如同 Mega-CD 般的擴充,在既有的 SEGA MD 上疊床架屋加蓋了 32 位元的雙 CPU 與繪圖晶片,提供介於 SEGA MD 與 SEGA Saturn 之間的處理能力。
|
Super 32X |
由於 SEGA Super 32X 推出後市場反應冷淡,因此 SEGA 後續並沒有推出內建 SEGA Super 32X 的改版機種(有發表但沒推出),SEGA Super 32X 就這樣默默走入歷史。
˙SEGA Genesis Nomad
繼可攜式的 Mega Jet 之後,SEGA 接著於 1995 年 10 月在北美地區推出了 MD 的掌上型改版機種「SEGA Genesis Nomad」,採用相容於 MD 的設計,可直接遊玩 MD 遊戲卡匣,配備 3.25 吋 STN 彩色液晶螢幕,也可以透過影像輸出端子連接電視大螢幕遊玩。
|
Genesis Nomad |
Nomad 的定位與下面會提到的 PCE GT 類似,都是將桌上型機種縮小而成的掌上型機種,同樣有著耗電量太大續航力太差的問題,必須搭配可容納 6 顆 3 號電池的電池包才能運作 3~5 個小時,而且機身與卡匣的體積龐大加上價格偏高,因此銷售狀況不佳。
˙原廠授權 Mega Drive 仿製品
為了積極利用 SEGA MD 的剩餘價值,SEGA 於是授權其他廠商推出內建遊戲的 SEGA MD 仿製品,像是愛勝遊戲代理的「音速雙打機(FB8300)」,主要瞄準低價與低年齡層市場。有些沒有卡匣插槽只能玩內建遊戲,有些仍保留卡匣插槽可玩卡匣遊戲。
有別於 FC 仿製品,SEGA MD 仿製品採用合法授權模式,因此內建遊戲並不違法。
從 1983 年 7 月到 1988 年 10 月這 5 年 3 個月的時間,SEGA 就推出了 5 款不同的改版新機種,每款都是以前代為基礎加以強化改良而成,並一路維持向下相容性,性質可說是介於「改版」與「換代」之間,不但讓人眼花撩亂,而且容易造成消費者的混亂。
以遊戲相容性來看,這 5 代機種主要分為 3 種規格:
˙SG-1000 / SG-1000II
˙SEGA MarkIII / SEGA Master System(※)
˙SEGA Mega Drive
※FM 音源功能的有無不影響遊戲的相容性
在此也分享小編小時候的個人經驗。當年小編家裡買的是阿羅士二代(SG-1000II),某年暑假去日本玩時看到小賣店在賣《
幻想空間(Phantasy Zone)》這款射擊遊戲,因為卡匣造型相同,所以當時還是小學生的小編於是興高采烈的買回家玩。結果回家才發現這款遊戲是 SEGA MarkIII 專用,卡匣雖然可以插進阿羅士二代,不過並不能執行...
對小學生來說價值不菲的數千日圓,於是成為一次寶貴教訓的代價。
【NEC PC Engine】
講完 5 年 5 代的 SEGA,接下來要看得是另一種典型的 NEC。
80 年代是遊樂器百家爭鳴的時代,自 1983 年任天堂以 FC 打下一片天之後,電腦家電大廠的 NEC 也在 1987 年 10 月與 HUDSON 合作推出 PC Engine(簡稱 PCE)。
|
PC Engine |
PCE 的造型非常有特色,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小巧清爽,亮白色的本體長寬僅 14 公分,厚度也僅 3.8 公分,還被金氏世界紀錄選為最有史以來體積最小的桌上型遊樂器。搭配名片大小的 HuCard 遊戲卡匣,充分讓人感受到日系家電產品的小巧精緻風格。
在 PCE 推出之初,NEC 就已經擬定了遠大的「核心計畫」,企圖透過背後的擴充槽讓 PCE 成為各種周邊機器的核心,讓 PCE 不只是台遊樂器,還能具備家用電腦功能。因此 PCE 的周邊種類非常多樣,像是世界首款採用 CD 為儲存媒體的 CD-ROM^2 等。
|
PC Engine CD-ROM^2 |
雖說核心計畫的構想相當遠大,不過對商品來說市場才是最重要的,因此 NEC 在 PCE 推出 = 核心計畫推廣將近 2 年之後,開始針對市場需求對 PCE 進行一連串的改版。
˙NEC TurboGrafx-16 Entertainment SuperSystem
1989 年 8 月 NEC 將 PCE 改名為「TurboGrafx-16(以下簡稱 TG-16)」在北美地區推出,主機的造型與日本版的 PCE 大不相同,由原本的正方形改為長方形,配色也從白色改為黑色,體積則是大了將近 1 倍,似乎是為了迎合北美市場對於龐大粗曠造型的偏好。
|
TurboGrafx-16 |
TG-16 的擴充槽位於主機後方突起的部分,平時隱藏在大型的保護蓋下。
後來 NEC 也推出了搭配 TG-16 的 CD-ROM 擴充周邊「TurboGrafx-CD」。
|
TurboGrafx-CD |
˙NEC PC Engine Shuttle
在 1989 年 11 月,NEC 首先推出了針對無擴充需求玩家所規劃的廉價改版機種「PCE Shuttle」,取消背後的擴充槽降低成本,並採用如同太空船般的流線造型,影音輸出部分從 RF 天線端子改為 AV 影音端子,並採用具備連發功能的人體工學控制器。
|
PC Engine Shuttle |
PCE Shuttle 可說是對核心計畫的反動,因不具備擴充槽所以並無法連接核心計畫的周邊,算是捨棄了擴充功能專注於卡匣遊戲遊玩用途。不過推出時初代白 PCE 的市場價格已經降低很多,因此少了擴充性價格也沒有比較低的 PCE Shuttle 並不受市場青睞。
˙NEC PC Engine CoreGrafx
接著是在 1989 年 12 月推出了標準改版機種「PCE CoreGrafx(CG)」,繼承初代白色 PCE 的定位,配色改為暗灰色,具備相同的造型與擴充功能,可搭配核心計畫周邊。影音輸出部分從 RF 天線端子改為 AV 影音端子,採用具備連發功能的控制器。
|
PC Engine CoreGrafx |
˙NEC PC Engine SuperGrafx
同樣是在 1989 年 12 月,PCE 的高階相容機種「PCE SuperGrafx(SG)」登場,採用以汽車引擎為概念的獨特造型設計,配備了 2 組繪圖處理晶片、2 倍的繪圖記憶體與 4 倍的主記憶體,動畫拼合數量加倍到 128 個,背景捲軸也從 1 面變成 2 面,圖形處理能力超越 SEGA MD。影音輸出部分同樣配備 AV 影音端子,採用具備連發功能的控制器。
|
PC Engine SuperGrafx |
由於 PCE SG 所強化的圖形處理能力必須要專門支援的遊戲才能發揮,但是 NEC 當時並沒有打算以 PCE SG 來取代舊有的 PCE 成為新一代主流規格,而是雙規格並行推廣。在價格昂貴、買氣低迷與支援遊戲稀少的惡性循環之下,PCE SG 於是成為一台功能無法發揮的高階相容機種,最後只推出 5 款專用遊戲 + 1 款支援遊戲後就黯然退場。
附帶一提,當年 NEC 本來還打算在 1990 年春季推出結合方向盤、大型搖桿、節流閥、旋鈕控制器、LCD 顯示面板、LED 儀錶板、計算機、巨集熱鍵、指令紀錄等劈哩啪啦一大堆功能的 PCE SG 專用超大型控制周邊「威力操控台(Power Console)」,豪華的程度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前無古人(應該也會後無來者),預估價格為 59800 日圓。
不過這個比主機還貴的夢幻豪華周邊最後並沒有真正推出,實在是相當可惜...
|
夢幻的 Power Console |
˙NEC PC Engine GT
PCE 的觸角不只是桌上型主機領域,甚至還延伸到掌上型主機領域。由於採用了卡片型的 HuCard,有利於主機的輕薄化,因此 NEC 於 1990 年 12 月推出了結合 PCE 與掌上型彩色液晶螢幕的掌上型機種「PCE GT」,成為首款通吃桌上型與掌上型的主機。
|
PC Engine GT |
PCE GT 將 PCE 與掌上型 2.6 吋彩色液晶螢幕結合在一起,可直接插上 PCE 遊戲卡匣遊玩,還可以選購外接的電視選台器來收看電視。由於是以桌上型機種基礎,加上採用高品質彩色液晶螢幕,因此畫質遠超越同期的 SEGA Game Gear 彩色掌上型遊樂器。不過價格非常高昂(44800 日圓)加上續航力太差(3 個小時不到),因此銷售狀況欠佳。
˙NEC PC Engine CoreGrafx II
1991 年 6 月,NEC 回頭檢討了原本的產品定位,停產了反應不佳的廉價機種 PCE Shuttle,將產品線回歸為單一機種,並將原本的標準機種 PCE CG 改版為「PCE CoreGrafx II」,配色改為較淺的灰色,功能與規格維持相同,價格調降至 2 萬日圓以下。
|
PC Engine CoreGrafx II |
˙NEC PC Engine Duo
1991 年 9 月,NEC 推出了首款結合 PCE 與 Super CD-ROM^2(以下簡稱 SCD)的一體型機種「PCE Duo」,明確宣示 PCE 全面朝向 SCD 發展的趨勢以及核心計畫的終結。
|
PC Engine Duo |
PCE Duo 採用高度整合的設計,可遊玩 PCE 與 CD / SCD 的所有遊戲,雖然不具備擴充功能,不過由於已經整合了 AV 影音端子、外部記憶裝置與 SCD 等原本需要靠擴充周邊來提供的功能,加上核心計畫也不再繼續下去,因此也已經沒有什麼擴充的需求。
PCE Duo 配備有電池端子,可以搭配專用電池使用,不過螢幕還是得外接。
PCE Duo 的設計也替後續標準配備 CD-ROM 的次世代主機奠定了基礎。
˙NEC PC Engine LT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掌上型改版機種 PCE GT 之外,NEC 後續還在 1991 年 12 月推出了整合 PCE 與大尺寸(4 吋)TFT 彩色液晶螢幕的可攜式(※)改版機種「PCE LT」。
※沒有配備電池,使用時必需插電
|
PC Engine LT |
PCE LT 造型設計很像是大一號的
GBA SP,螢幕整合在折疊式的上蓋,採用畫質優異的 TFT 彩色液晶螢幕,內建喇叭。主機上配置有操作按鈕,無需外接控制器即可遊玩。內建電視天線選台器、立體聲耳機接孔、外部影音輸入端子,影音功能非常完備。
由於配備了在當時算是非常高檔的 4 吋 TFT 彩色液晶螢幕,因此 PCE GT 價格非常的昂貴,在本篇專題所提到的改版機種中名列前茅,要價達 99800 日圓。
˙NEC PC Engine Duo-R
合體之後接著就是就是簡化,NEC 於是在 1993 年 3 月推出了 PCE Duo 的廉價改版機種「PCE Duo-R」,省略了 PCE Duo 所具備的耳機端子與外部電池端子,造型變得較為圓潤,配色改為白色,採用具備連發功能的控制器,價格比 PCE Duo 便宜 2 萬日圓。
|
PC Engine Duo-R |
˙Pioneer Laser Active PCE 擴充套件
1993 年 8 月 NEC 配合 Pioneer 推出的數位互動式 LD 播放周邊「Laser Active」推出專屬的 PCE 擴充套件「PAC-N1」。該套件基本上是台特製的 PCE,可插入 Laser Active 擴充槽中,用來執行 LD-ROM^2 規格的遊戲,也可以執行 HuCard / CD / SCD 的遊戲。
|
Laser Active,左為 MD 擴充套件右為 PCE 擴充套件 |
由於 Laser Active 本身的價格高昂,搭配的擴充套件也比一般主機貴上許多,加上 LD-ROM^2 規格的遊戲並不多,而且限制級影片類遊戲占了大半,因此並不普及。
→NEC PC Engine Duo-RX
在即將迎接次世代主機前夕的 1994 年 6 月,NEC 又推出了 PCE Duo-R 的廉價改版機種「PCE Duo-RX」,除了主機上的部分印刷配色之外,其餘設計沒有變化,控制器則是由原本標準的 2 鈕改為 6 鈕,同樣具備連發功能,價格比 PCE Duo-R 便宜 1 萬日圓。
|
PC Engine Duo-RX |
基本上 NEC 所推出的一系列 PCE 改版機種,除了定位在高階相容機種的 PCE SG 之外,其餘都是採用相同的遊戲規格,因此並不像 SEGA 前 4 代機種那樣會有遊戲相容性的問題,最多只是在功能與擴充性上有所差別,不過改版的頻繁程度倒是不相上下。
【任天堂 Super Famicom】
在獲得空前成功的 FC 推出 7 年後,1990 年 11 月萬眾矚目的後繼機種「Super Famicom(簡稱
SFC)」終於正式登場。相較於 1987 年推出的 PCE 與 1988 年推出的 MD 來說,
SFC 在影音處理的能力明顯強上許多,不負眾望的繼承了 FC 所打下的江山。
|
Super Famicom |
為了順利交棒,最初任天堂原本打算讓
SFC 相容於 FC,也有計畫推出可提供 FC 相容功能的擴充周邊,不過到最後都沒有實現,而改為推出新版 FC 來滿足市場需求。
˙ SHARP SF-1
在 SFC 推出隔月的 1990 年 12 月,任天堂老搭檔 SHARP 也順勢推出整合 SFC 與映像管電視機的「SF-1」,分為 14 吋與 21 吋兩種機型,內部是透過 S 端子連接顯示。
與前代的 C1 不同,SF-1 並沒有內建任何軟體或是同梱附屬遊戲卡匣。10~13 萬的價格相較於 7 年前的 C1 來說已經沒有那麼昂貴,不過畢竟還是屬於高階家電等級。
|
SF-1(左 14 吋右 21 吋) |
˙任天堂 Super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
在 9 個月後的 1991 年 8 月,任天堂在北美地區推出了繼承 NES 的「Super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以下簡稱 SNES)」,規格與功能與
SFC 沒有差別,造型與配色則是採用了不同的設計,並以卡匣插槽的形狀來進行遊戲分區(有非官方的轉接器)。
|
Super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 |
相較於 FC 與 NES 來說,
SFC 與 SNES 在造型設計上的差異並不大。
˙任天堂 Super Famicom Jr.
維持 10 年如 1 日良好習慣的任天堂,一直等到
SFC 問世 8 年已淡出主流之際的 1998 年 3 月才推出首款改版機種「Super Famicom Jr.(以下簡稱
SFC Jr.)」,基本規格沒有變化,取消了 RGB 端子與 S 端子影像輸出功能,以及 RF 端子、擴充端子、卡匣退片機構,整體造型大幅精簡化,體積也縮小很多,價格則是壓低到最初的 3 分之 1 以下。
|
Super Famicom Jr. |
˙Sony PlayStation
這邊所指的 PlayStation,並不是後來大家所熟知的那款,而是當初任天堂與 Sony 合作開發的
SFC 相容夢幻機種,整合
SFC 與
SFC CD-ROM 於一身,並可執行專屬規格的遊戲。據說當年已經開發到相當程度。不過後來合作計畫生變,因此不論是
SFC CD-ROM 還是更前衛的 PlayStation 最後都胎死腹中,只留下幾張難以考證的產品照。
|
相容於 SFC 的夢幻機種 PlayStation |
這款堪稱
SFC 終極夢幻改版的 PlayStation 雖然最後並未推出,不過仍對後來的市場版圖帶來深刻影響,不但促使 Sony 投入遊戲市場,自行研發推出 PlayStation(※),也讓稱霸 2 代的任天堂首度交出龍頭寶座。多年後回顧起來,不禁讓人想像如果當初任天堂與 Sony 的合作沒有變卦的話,今日的遊戲市場會是個什麼樣的光景?
※前後兩者雖然都叫 PlayStation,但硬體架構跟規格不同
舊世代篇的介紹到此告一段落,後續的新世代篇將從大家印象還深刻的 PlayStation / SEGA Saturn 等主機一路介紹到最新的薄型 PS3,有興趣了解的玩家不妨多多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