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薄廉價化的發展趨勢 今昔遊樂器主機改版歷程回顧(舊世代篇)

(GNN 記者 Sam 報導) 2009-08-26 18:48:47

  最近 SCE 發表的薄型 PS3 主機可說是掀起了一股關注熱潮,自從 SCE 正式跨足遊戲產業以來,不論是 PSone、薄型 PS2、新型 PSP 乃至於薄型 PS3,每每都以造型上的大幅改變,成功讓已經推出一段時間的機種買氣重現。

  其實不只是 SCE 旗下的 PlayStatoin 系列桌上型 / 掌上型遊樂器,事實上打從 80 年代起任天堂、SEGA 乃至於 NEC 所推出的遊樂器,就經常有所謂的“改版”,本專題將帶大家回顧從任天堂 FC 起的各家遊樂器改版歷程。


【任天堂 Family Computer】


  事實上在任天堂於 1983 年推出 FC 之前,也有許多遊樂器推出與改版,不過由於這些機種實在超乎小編的記憶與考證範圍,因此本專題就從大家最熟悉的 FC 開始介紹。

  FC 的首次改版可以說是出乎意料的早,由於 1983 年 7 月首批推出的 FC,控制器上的 A B 鈕採用的是方型的矽橡膠材質按鈕(※),不但難以連按而且容易凹陷或破損。因此任天堂很快就將 A B 按鈕改良為圓形的塑膠材質按鈕, 算是 FC 的首次改版。

※與 START SELECT 鈕相同的軟性材質按鈕,在 GAME&WATCH 上曾大量採用

上為初版方形按鈕,下為改版圓形按鈕

  由於任天堂回收了這批為數不多的方形按鈕初期型 FC,因此坊間並不容易見到。

˙SHARP My Computer Television C1

  FC 推出同年的 1983 年,任天堂合作廠商 SHARP 也跟著推出了內建 FC 的映像管電視機「My Computer Television C1」,分為 14 吋與 19 吋兩種機型,由於內部是採用 RGB 訊號直接連接顯示,因此畫質較一般以 RF 天線端子輸出到電視顯示的 FC 來得鮮明。

My Computer Television C1(14 吋)

  C1 內建點陣繪圖軟體《JT Graphic》與記事軟體《TV Note》,並同梱附屬特別版遊戲卡匣《大金剛二世 + 大金剛二世的算術遊玩》。整合了 FC 與電視機的 C1 省去了各種接線的麻煩,算是相當便利的機種,不過 9~14 萬日圓的價格沒有爹娘贊助很難買得起。

˙任天堂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

  2 年後的 1985 年 10 月,FC 正式登陸北美地區,除了名稱由日本的「家庭電腦(Family Computer,簡稱 Famicom 或 FC)」改為「任天堂娛樂系統(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簡稱 NES)」外,造型也大幅改變,算是另一種形式的改版。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

  NES 採用低調穩重的灰色外殼方正設計,卡匣改成橫向插入,腳位與 FC 不同(有非官方的轉接器),控制器從 FC 的 2 組固定式改為透過 2 組可插拔的周邊擴充端子連接,可以自由替換成搖桿、光線槍、踏墊等不同的周邊,比只有 1 組周邊擴充端子的 FC 彈性大。影音輸出部分除了與 FC 相同的 RF 天線端子之外,並添增了 AV 影音端子。

  NES 的 2 組控制器採用相同的設計,不具備 FC 2P 控制器的麥克風。

  由於早年遊樂器的設計複雜度低,通常都是以現成的晶片組合而成,晶片尺寸與耗電量也遠不及今日,因此基於半導體製程進步的改版並不多見,通常也不會反應在外觀造型或功能面上,因此 FC / NES 自 1983 年推出後整整 10 年都沒有什麼重大改變。

˙SHARP Twin Famicom

  雖然 FC 本身沒有改版,不過 SHARP 在 1986 年 7 月推出了結合 FC + FC 磁碟系統(Family Computer Disk System,簡稱 FDS)的一體型主機「Twin Famicom(簡稱 Twin FC)」,造型顯得圓滑親和許多,除了同時提供卡匣與磁碟片遊戲遊玩功能外,並內建標準的 AV 影音輸出端子,不需要搭專屬連接線就可以輸出 AV 影音訊號。

Twin Famicom(黑)

  順帶一提,一般的 FC 磁碟系統與 FC 合體後是長這個樣子:

FC + FC 磁碟系統

˙任天堂新型 Family Computer

  一直到 1993 年 12 月,也就是 FC 後繼機種 SFC 都已推出 3 年多時,任天堂才首度推出造型設計與功能大幅改版的新型 FC 主機「AV 規格 FC」或通稱「新型 FC」。

新型 Famicom

  新型 FC 採用了許多來自 SFC 與 NES 的新設計,最重要的就是採用與 SFC 規格相同的影音輸出端子,透過專屬連接線就可以輸出 AV 影音訊號,取代了舊型 FC 的 RF 天線端子輸出。控制器也改採與 NES 相同的 2 組可插拔的周邊擴充端子來連接。之外還包括與 SFC 設計類似的自動開閉卡匣插槽防塵蓋,並取消卡匣的退卡裝置,改為直接插拔。

  新型 FC 的控制器造型採用類似 SFC 控制器的設計,並取消了 2P 控制器的麥克風。

  由於新型 FC 推出時已經是非主流機種,因此價格只有當年 FC 一半不到的 7000 日圓,不過一直持續生產到 2003 年 9 月才正式宣布停產,等於是又跨了將近 10 個年頭。

˙任天堂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 2

  在新型 FC 推出前 2 個月的 1993 年 10 月,任天堂也在美國推出了 NES 的改版機種「NES-101」或通稱「NES2」,整體造型大幅改變,卡匣也改成與 FC 相同的上插式,不過取消了 NES 原有的 AV 影音端子,只剩下 RF 天線端子,規格上可說是不增反減。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 2

  NES2 的控制器造型與新型 FC 一樣採用類似 SFC 控制器的設計。

  非主流且規格縮水的 NES2,價格只剩下當年 NES 同梱包對折再對折的 50 美元。

˙非原廠 Family Computer 仿製品

  由於 FC 的專利權從 2003 年起陸續失效,2005 年任天堂控告 FC 仿製品廠商的官司也宣告失敗,加上任天堂自己也停產了新型 FC,因此日本市場開始大量出現合法的 FC 仿製品,有著各式各樣的造型與功能,在 FC 誕生 26 年之際仍持續在市場上發光發熱。

GAMETECH 推出的 FC 仿製品「Neo Fami」

  雖說 FC 主機的仿製品目前已經不算違法,不過遊戲複製品仍屬於違法的盜版行為,因此內建或同梱附屬幾百合一或是幾千合一遊戲卡匣的 FC 仿製品一樣是違法的。

  從 FC / NES 的經驗可知,任天堂旗下的遊樂器除非是明顯的設計瑕疵(如初期型 FC 的方形按鈕),否則基本上是不太會有什麼顯著的改版。日規 FC 與美規 NES 之間差異與其說是改版,不如說是針對不同地區市場特性的改款。真正改版的新型 FC / NES2 隔了 10 年才推出,基本上只是用來回收市場剩餘價值,對於買氣已經沒有太大影響。


【SEGA SG-1000】


  有別於 10 年如 1 日的任天堂,另一家遊樂器大廠 SEGA 則是以主機改版款式眾多著稱,1988 年推出的 SEGA MD 就已經被稱為「SEGA 5 代」,由此可見其代數之多。

SG-1000

  SG-1000 是 SEGA 首款家用遊樂器主機,與任天堂 FC 同樣於 1983 年 7 月 15 日在日本推出,基本上是以 SEGA 家用遊戲電腦 SC-3000 去除鍵盤後專門針對遊戲用途特化的版本,台灣玩家比較熟悉的名稱應該是當年台灣代理商所取的「阿羅士(Aaronix)」。

  SG-1000 的造型看起來頗為陽春,內建的 1 組固定式控制器採用的是縱長型的搖桿與按鈕配置,與後來大家所熟悉的典型控制器設計相差甚遠,操作起來非常不順手。

˙SEGA SG-1000II

  有鑑於此,SEGA 於是在 1 年後的 1984 年 7 月推出了 SG-1000 的改良版「SG-1000II」,硬體架構與 SG-1000 完全相同,造型設計上則是有顯著改變,不但主機本體變得方正洗練,控制器也改成大多數玩家所熟悉的左方向鈕 + 右按鈕配置,透過 2 組可插拔周邊擴充端子連接,雖然方向鈕上還是有突起的小搖桿,不過可以依照個人喜好拆卸。

SG-1000II

˙SEGA MarkIII

  在 SG-1000II 推出 1 年多後的 1985 年 10 月,SEGA 又推出了 SG-1000 系列的改版機種「SEGA MarkIII」,而且這次改變的不只是造型設計,而是連處理能力也一併強化。

SEGA MarkIII

  SEGA MarkIII 是 SG-1000 / SG-1000II 的高階相容機種,包括 CPU、繪圖晶片與記憶體都有所強化,同時顯示色數增加到 64 色,卡匣插槽與 SG-1000 相同,可相容 SG-1000 的卡匣,並具備專屬的大容量卡匣「Gold Cartridge」與卡片型卡匣「My Card MarkIII」。

  1990 年 10 月推出的掌上型遊樂器「Game Gear」就是以 SEGA MarkIII 硬體為基礎。

˙SEGA Master System

  在相隔不到 1 年的 1986 年 6 月,SEGA 首度進軍北美市場,將 SEGA MarkIII 改名為「SEGA Master System」在北美推出,外觀造型改頭換面,卡匣的實體規格也改變,因此日本版與北美版的遊戲卡匣並不互通(有非官方的轉接器),不過功能上並沒有變化。

Master System(日本版)

  有趣的還在後頭,隔年的 1987 年 10 月,SEGA 又在日本推出了同名的日本版 SEGA Master System(以下簡稱 SEGA MS),雖然造型設計與北美版相差不大,不過功能卻與北美版不太一樣。日本版 SEGA MS 內建了 SEGA MarkIII 選購配備的 FM 音效單元,搭配支援遊戲時能享受更佳的音樂音效表現,還多了 3D 液晶眼鏡連接端子與連發設定功能。

FM 音效單元SEGA MarkIII 安裝 FM 音效單元

  不但有地區版本的差異,連同名主機都會有不同功能,可說是相當複雜。

  以 SG-1000 硬體架構為基礎的一系列改版至此告一段落,之後則是進入新的架構。


【SEGA Mega Drive】


  在相隔 1 年後的 1988 年 10 月,SEGA 推出了以「SEGA 5 代」廣為台灣玩家所知的「SEGA Mega Drive(以下簡稱 SEGA MD)」,採用新的 CPU 與卡匣插槽,因此並不能直接相容 SG-1000 的遊戲。不過內部仍保留前幾代主機的 CPU 作為音效處理用途,只要安裝選購的卡匣轉接器就能相容前幾代的遊戲,保有 SEGA 主機一貫的向下相容特色。

Mega Drive

卡匣轉接器安裝後可相容前幾代的遊戲

˙SEGA Mega Drive 2

  在 MD 於歐美地區獲得巨大成功後,SEGA 在 1993 年 4 月推出了首款小型化的廉價改版機種「SEGA MD2」,省略了電源指示燈、耳機插孔與音量調節鈕等設計,並改良了 AV 影音端子的規格,可直接支援立體聲輸出(MD 必須從耳機插孔才能輸出立體聲)。

Mega Drive 2

˙Victor Wonder Mega

  繼 MD 專屬 CD-ROM 擴充周邊 Mega-CD 於 1991 年 10 月推出後,SEGA 就開始著手開發整合 MD 與 Mega-CD 的一體型機種,首先登場的就是由日本 Victor(JVC)開發,1992 年 4 月由 JVC 與 SEGA 分別推出、配備超級豪華的「Wonder Mega」。

Wonder Mega

  Wonder Mega 採用充滿未來感的洗鍊造型設計,機身上配置了完整的播放控制按鈕,並具備麥克風端子與 MIDI 端子,內建卡拉 OK 功能,規格功能相當強大,不過價格也是非常“強大”的 8 萬日圓,比起 SEGA MD + Mega-CD 的組合整整貴了 1 萬日圓。

˙Victor Wonder Mega M2

  在非常“強大”的 Wonder Mega 推出 1 年多後的 1993 年 7 月,JVC 推出了 Wonder Mega 的廉價改版機種「Wonder Mega M2」,造型變得更輕薄化,取消了很少運用到的麥克風端子與 MIDI 端子,並採用 6 鈕配置的無線式控制器,價格則是低了 2 萬日圓。

Wonder Mega M2

˙SEGA Multi-Mega

  1994 年 4 月 SEGA 在北美地區推出了 SEGA MD + Mega-CD 的最終改版機種「SEGA Multi-Mega」,體積大幅縮小,造型如同 1 台長型的 CD 播放機,機身上配置了完整的播放控制按鈕與液晶狀態顯示幕,作為 CD 播放機的功能相當齊全。不過推出時 Mega-CD 已邁入尾聲,同年底 SEGA 就推出首部標準配備 CD-ROM 的 32 位元主機 SEGA Saturn。

Multi-Mega

˙SEGA Mega Jet

  為了提供飛機乘客租借遊玩的特殊用途,SEGA 於是與日本航空合作開發 MD 可攜式改版機種「Mega Jet」,將主機與控制器一體化,可直接手持遊玩,不過並未配備電池與螢幕,必須搭配外部電源與外接電視螢幕,後於 1994 年 3 月開始在一般市場上販售。

Mega Jet

˙SEGA Super 32X

  SEGA 為了延續 SEGA MD 在歐美所獲得的成功,於是在 1994 年 12 月推出了銜接 16 位元與 32 位元的 SEGA MD 用擴充周邊「SEGA Super 32X」。SEGA Super 32X 其實並不算是主機改版,而是如同 Mega-CD 般的擴充,在既有的 SEGA MD 上疊床架屋加蓋了 32 位元的雙 CPU 與繪圖晶片,提供介於 SEGA MD 與 SEGA Saturn 之間的處理能力。

Super 32X

  由於 SEGA Super 32X 推出後市場反應冷淡,因此 SEGA 後續並沒有推出內建 SEGA Super 32X 的改版機種(有發表但沒推出),SEGA Super 32X 就這樣默默走入歷史。

˙SEGA Genesis Nomad

  繼可攜式的 Mega Jet 之後,SEGA 接著於 1995 年 10 月在北美地區推出了 MD 的掌上型改版機種「SEGA Genesis Nomad」,採用相容於 MD 的設計,可直接遊玩 MD 遊戲卡匣,配備 3.25 吋 STN 彩色液晶螢幕,也可以透過影像輸出端子連接電視大螢幕遊玩。

Genesis Nomad

  Nomad 的定位與下面會提到的 PCE GT 類似,都是將桌上型機種縮小而成的掌上型機種,同樣有著耗電量太大續航力太差的問題,必須搭配可容納 6 顆 3 號電池的電池包才能運作 3~5 個小時,而且機身與卡匣的體積龐大加上價格偏高,因此銷售狀況不佳。

˙原廠授權 Mega Drive 仿製品

  為了積極利用 SEGA MD 的剩餘價值,SEGA 於是授權其他廠商推出內建遊戲的 SEGA MD 仿製品,像是愛勝遊戲代理的「音速雙打機(FB8300)」,主要瞄準低價與低年齡層市場。有些沒有卡匣插槽只能玩內建遊戲,有些仍保留卡匣插槽可玩卡匣遊戲。


  有別於 FC 仿製品,SEGA MD 仿製品採用合法授權模式,因此內建遊戲並不違法。

  從 1983 年 7 月到 1988 年 10 月這 5 年 3 個月的時間,SEGA 就推出了 5 款不同的改版新機種,每款都是以前代為基礎加以強化改良而成,並一路維持向下相容性,性質可說是介於「改版」與「換代」之間,不但讓人眼花撩亂,而且容易造成消費者的混亂。

  以遊戲相容性來看,這 5 代機種主要分為 3 種規格:

˙SG-1000 / SG-1000II
˙SEGA MarkIII / SEGA Master System(※)
˙SEGA Mega Drive

※FM 音源功能的有無不影響遊戲的相容性
  
  在此也分享小編小時候的個人經驗。當年小編家裡買的是阿羅士二代(SG-1000II),某年暑假去日本玩時看到小賣店在賣《幻想空間(Phantasy Zone)》這款射擊遊戲,因為卡匣造型相同,所以當時還是小學生的小編於是興高采烈的買回家玩。結果回家才發現這款遊戲是 SEGA MarkIII 專用,卡匣雖然可以插進阿羅士二代,不過並不能執行...

  對小學生來說價值不菲的數千日圓,於是成為一次寶貴教訓的代價。


【NEC PC Engine】


  講完 5 年 5 代的 SEGA,接下來要看得是另一種典型的 NEC。

  80 年代是遊樂器百家爭鳴的時代,自 1983 年任天堂以 FC 打下一片天之後,電腦家電大廠的 NEC 也在 1987 年 10 月與 HUDSON 合作推出 PC Engine(簡稱 PCE)。

PC Engine

  PCE 的造型非常有特色,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小巧清爽,亮白色的本體長寬僅 14 公分,厚度也僅 3.8 公分,還被金氏世界紀錄選為最有史以來體積最小的桌上型遊樂器。搭配名片大小的 HuCard 遊戲卡匣,充分讓人感受到日系家電產品的小巧精緻風格。

  在 PCE 推出之初,NEC 就已經擬定了遠大的「核心計畫」,企圖透過背後的擴充槽讓 PCE 成為各種周邊機器的核心,讓 PCE 不只是台遊樂器,還能具備家用電腦功能。因此 PCE 的周邊種類非常多樣,像是世界首款採用 CD 為儲存媒體的 CD-ROM^2 等。

PC Engine CD-ROM^2

  雖說核心計畫的構想相當遠大,不過對商品來說市場才是最重要的,因此 NEC 在 PCE 推出 = 核心計畫推廣將近 2 年之後,開始針對市場需求對 PCE 進行一連串的改版。

˙NEC TurboGrafx-16 Entertainment SuperSystem

  1989 年 8 月 NEC 將 PCE 改名為「TurboGrafx-16(以下簡稱 TG-16)」在北美地區推出,主機的造型與日本版的 PCE 大不相同,由原本的正方形改為長方形,配色也從白色改為黑色,體積則是大了將近 1 倍,似乎是為了迎合北美市場對於龐大粗曠造型的偏好。

TurboGrafx-16

  TG-16 的擴充槽位於主機後方突起的部分,平時隱藏在大型的保護蓋下。

  後來 NEC 也推出了搭配 TG-16 的 CD-ROM 擴充周邊「TurboGrafx-CD」。

TurboGrafx-CD

˙NEC PC Engine Shuttle

  在 1989 年 11 月,NEC 首先推出了針對無擴充需求玩家所規劃的廉價改版機種「PCE Shuttle」,取消背後的擴充槽降低成本,並採用如同太空船般的流線造型,影音輸出部分從 RF 天線端子改為 AV 影音端子,並採用具備連發功能的人體工學控制器。

PC Engine Shuttle

  PCE Shuttle 可說是對核心計畫的反動,因不具備擴充槽所以並無法連接核心計畫的周邊,算是捨棄了擴充功能專注於卡匣遊戲遊玩用途。不過推出時初代白 PCE 的市場價格已經降低很多,因此少了擴充性價格也沒有比較低的 PCE Shuttle 並不受市場青睞。

˙NEC PC Engine CoreGrafx

  接著是在 1989 年 12 月推出了標準改版機種「PCE CoreGrafx(CG)」,繼承初代白色 PCE 的定位,配色改為暗灰色,具備相同的造型與擴充功能,可搭配核心計畫周邊。影音輸出部分從 RF 天線端子改為 AV 影音端子,採用具備連發功能的控制器。

PC Engine CoreGrafx

˙NEC PC Engine SuperGrafx

  同樣是在 1989 年 12 月,PCE 的高階相容機種「PCE SuperGrafx(SG)」登場,採用以汽車引擎為概念的獨特造型設計,配備了 2 組繪圖處理晶片、2 倍的繪圖記憶體與 4 倍的主記憶體,動畫拼合數量加倍到 128 個,背景捲軸也從 1 面變成 2 面,圖形處理能力超越 SEGA MD。影音輸出部分同樣配備 AV 影音端子,採用具備連發功能的控制器。

PC Engine SuperGrafx

  由於 PCE SG 所強化的圖形處理能力必須要專門支援的遊戲才能發揮,但是 NEC 當時並沒有打算以 PCE SG 來取代舊有的 PCE 成為新一代主流規格,而是雙規格並行推廣。在價格昂貴、買氣低迷與支援遊戲稀少的惡性循環之下,PCE SG 於是成為一台功能無法發揮的高階相容機種,最後只推出 5 款專用遊戲 + 1 款支援遊戲後就黯然退場。

  附帶一提,當年 NEC 本來還打算在 1990 年春季推出結合方向盤、大型搖桿、節流閥、旋鈕控制器、LCD 顯示面板、LED 儀錶板、計算機、巨集熱鍵、指令紀錄等劈哩啪啦一大堆功能的 PCE SG 專用超大型控制周邊「威力操控台(Power Console)」,豪華的程度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前無古人(應該也會後無來者),預估價格為 59800 日圓。

  不過這個比主機還貴的夢幻豪華周邊最後並沒有真正推出,實在是相當可惜...

夢幻的 Power Console

˙NEC PC Engine GT

  PCE 的觸角不只是桌上型主機領域,甚至還延伸到掌上型主機領域。由於採用了卡片型的 HuCard,有利於主機的輕薄化,因此 NEC 於 1990 年 12 月推出了結合 PCE 與掌上型彩色液晶螢幕的掌上型機種「PCE GT」,成為首款通吃桌上型與掌上型的主機。

PC Engine GT

  PCE GT 將 PCE 與掌上型 2.6 吋彩色液晶螢幕結合在一起,可直接插上 PCE 遊戲卡匣遊玩,還可以選購外接的電視選台器來收看電視。由於是以桌上型機種基礎,加上採用高品質彩色液晶螢幕,因此畫質遠超越同期的 SEGA Game Gear 彩色掌上型遊樂器。不過價格非常高昂(44800 日圓)加上續航力太差(3 個小時不到),因此銷售狀況欠佳。

˙NEC PC Engine CoreGrafx II

  1991 年 6 月,NEC 回頭檢討了原本的產品定位,停產了反應不佳的廉價機種 PCE Shuttle,將產品線回歸為單一機種,並將原本的標準機種 PCE CG 改版為「PCE CoreGrafx II」,配色改為較淺的灰色,功能與規格維持相同,價格調降至 2 萬日圓以下。

PC Engine CoreGrafx II

˙NEC PC Engine Duo

  1991 年 9 月,NEC 推出了首款結合 PCE 與 Super CD-ROM^2(以下簡稱 SCD)的一體型機種「PCE Duo」,明確宣示 PCE 全面朝向 SCD 發展的趨勢以及核心計畫的終結。

PC Engine Duo

  PCE Duo 採用高度整合的設計,可遊玩 PCE 與 CD / SCD 的所有遊戲,雖然不具備擴充功能,不過由於已經整合了 AV 影音端子、外部記憶裝置與 SCD 等原本需要靠擴充周邊來提供的功能,加上核心計畫也不再繼續下去,因此也已經沒有什麼擴充的需求。

  PCE Duo 配備有電池端子,可以搭配專用電池使用,不過螢幕還是得外接。

  PCE Duo 的設計也替後續標準配備 CD-ROM 的次世代主機奠定了基礎。

˙NEC PC Engine LT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掌上型改版機種 PCE GT 之外,NEC 後續還在 1991 年 12 月推出了整合 PCE 與大尺寸(4 吋)TFT 彩色液晶螢幕的可攜式(※)改版機種「PCE LT」。

※沒有配備電池,使用時必需插電

PC Engine LT

  PCE LT 造型設計很像是大一號的 GBA SP,螢幕整合在折疊式的上蓋,採用畫質優異的 TFT 彩色液晶螢幕,內建喇叭。主機上配置有操作按鈕,無需外接控制器即可遊玩。內建電視天線選台器、立體聲耳機接孔、外部影音輸入端子,影音功能非常完備。

  由於配備了在當時算是非常高檔的 4 吋 TFT 彩色液晶螢幕,因此 PCE GT 價格非常的昂貴,在本篇專題所提到的改版機種中名列前茅,要價達 99800 日圓。

˙NEC PC Engine Duo-R

  合體之後接著就是就是簡化,NEC 於是在 1993 年 3 月推出了 PCE Duo 的廉價改版機種「PCE Duo-R」,省略了 PCE Duo 所具備的耳機端子與外部電池端子,造型變得較為圓潤,配色改為白色,採用具備連發功能的控制器,價格比 PCE Duo 便宜 2 萬日圓。

PC Engine Duo-R

˙Pioneer Laser Active PCE 擴充套件

  1993 年 8 月 NEC 配合 Pioneer 推出的數位互動式 LD 播放周邊「Laser Active」推出專屬的 PCE 擴充套件「PAC-N1」。該套件基本上是台特製的 PCE,可插入 Laser Active 擴充槽中,用來執行 LD-ROM^2 規格的遊戲,也可以執行 HuCard / CD / SCD 的遊戲。

Laser Active,左為 MD 擴充套件右為 PCE 擴充套件

  由於 Laser Active 本身的價格高昂,搭配的擴充套件也比一般主機貴上許多,加上 LD-ROM^2 規格的遊戲並不多,而且限制級影片類遊戲占了大半,因此並不普及。

→NEC PC Engine Duo-RX

  在即將迎接次世代主機前夕的 1994 年 6 月,NEC 又推出了 PCE Duo-R 的廉價改版機種「PCE Duo-RX」,除了主機上的部分印刷配色之外,其餘設計沒有變化,控制器則是由原本標準的 2 鈕改為 6 鈕,同樣具備連發功能,價格比 PCE Duo-R 便宜 1 萬日圓。

PC Engine Duo-RX

  基本上 NEC 所推出的一系列 PCE 改版機種,除了定位在高階相容機種的 PCE SG 之外,其餘都是採用相同的遊戲規格,因此並不像 SEGA 前 4 代機種那樣會有遊戲相容性的問題,最多只是在功能與擴充性上有所差別,不過改版的頻繁程度倒是不相上下。


【任天堂 Super Famicom】


  在獲得空前成功的 FC 推出 7 年後,1990 年 11 月萬眾矚目的後繼機種「Super Famicom(簡稱 SFC)」終於正式登場。相較於 1987 年推出的 PCE 與 1988 年推出的 MD 來說,SFC 在影音處理的能力明顯強上許多,不負眾望的繼承了 FC 所打下的江山。

Super Famicom

  為了順利交棒,最初任天堂原本打算讓 SFC 相容於 FC,也有計畫推出可提供 FC 相容功能的擴充周邊,不過到最後都沒有實現,而改為推出新版 FC 來滿足市場需求。

˙ SHARP SF-1

  在 SFC 推出隔月的 1990 年 12 月,任天堂老搭檔 SHARP 也順勢推出整合 SFC 與映像管電視機的「SF-1」,分為 14 吋與 21 吋兩種機型,內部是透過 S 端子連接顯示。

  與前代的 C1 不同,SF-1 並沒有內建任何軟體或是同梱附屬遊戲卡匣。10~13 萬的價格相較於 7 年前的 C1 來說已經沒有那麼昂貴,不過畢竟還是屬於高階家電等級。

SF-1(左 14 吋右 21 吋)

˙任天堂 Super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

  在 9 個月後的 1991 年 8 月,任天堂在北美地區推出了繼承 NES 的「Super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以下簡稱 SNES)」,規格與功能與 SFC 沒有差別,造型與配色則是採用了不同的設計,並以卡匣插槽的形狀來進行遊戲分區(有非官方的轉接器)。

Super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

  相較於 FC 與 NES 來說,SFC 與 SNES 在造型設計上的差異並不大。

˙任天堂 Super Famicom Jr.

  維持 10 年如 1 日良好習慣的任天堂,一直等到 SFC 問世 8 年已淡出主流之際的 1998 年 3 月才推出首款改版機種「Super Famicom Jr.(以下簡稱 SFC Jr.)」,基本規格沒有變化,取消了 RGB 端子與 S 端子影像輸出功能,以及 RF 端子、擴充端子、卡匣退片機構,整體造型大幅精簡化,體積也縮小很多,價格則是壓低到最初的 3 分之 1 以下。

Super Famicom Jr.

˙Sony PlayStation

  這邊所指的 PlayStation,並不是後來大家所熟知的那款,而是當初任天堂與 Sony 合作開發的 SFC 相容夢幻機種,整合 SFCSFC CD-ROM 於一身,並可執行專屬規格的遊戲。據說當年已經開發到相當程度。不過後來合作計畫生變,因此不論是 SFC CD-ROM 還是更前衛的 PlayStation 最後都胎死腹中,只留下幾張難以考證的產品照。

相容於 SFC 的夢幻機種 PlayStation

  這款堪稱 SFC 終極夢幻改版的 PlayStation 雖然最後並未推出,不過仍對後來的市場版圖帶來深刻影響,不但促使 Sony 投入遊戲市場,自行研發推出 PlayStation(※),也讓稱霸 2 代的任天堂首度交出龍頭寶座。多年後回顧起來,不禁讓人想像如果當初任天堂與 Sony 的合作沒有變卦的話,今日的遊戲市場會是個什麼樣的光景?

※前後兩者雖然都叫 PlayStation,但硬體架構跟規格不同



  舊世代篇的介紹到此告一段落,後續的新世代篇將從大家印象還深刻的 PlayStation / SEGA Saturn 等主機一路介紹到最新的薄型 PS3,有興趣了解的玩家不妨多多留意。

標籤:

#歷史 #主機

載入中...

延伸報導

投稿列入史冊的遊戲機!國立科學研究博物館認證 PS2 為日本重要科技史料
3C | 歷史與沿革
40
【專欄】遊戲當中的性別表現變成什麼模樣?從創角來看多樣性的現況
花絮 | 歷史與沿革
147
投稿CYBERFRONT 宣佈解散 官網公布遊戲開發中止銷售日期變更
其他 | 歷史與沿革
7
邁向嶄新立體視覺時代! 3D 立體顯示技術原理與遊戲應用歷程簡介
其他 | 歷史與沿革
118
輕薄廉價化的發展趨勢 今昔遊樂器主機改版歷程回顧(掌機篇)
其他 | 歷史與沿革
0
輕薄廉價化的發展趨勢 今昔遊樂器主機改版歷程回顧(新世代篇)
多平台 | 歷史與沿革
126
輕薄廉價化的發展趨勢 今昔遊樂器主機改版歷程回顧(次世代篇)
多平台 | 歷史與沿革
124
任天堂經典掌機「Game Boy」21 日迎接誕生 30 周年 開啟掌上型主機風潮的先驅
Game Boy | Nintendo 任天堂
344
任天堂「FAMICOM」80 年代經典電玩主機今日歡度誕生 30 周年紀念
FC | Nintendo 任天堂
151
任天堂經典掌機「Game Boy」今日迎接誕生 25 周年紀念
其他 | Nintendo 任天堂
280
傳說永不止息! 奠定日本電玩王國地位的任天堂紅白機歡度 35 歲生日
FC | 懷舊復古
67
開啟攜帶遊玩風潮的任天堂經典掌機「Game Boy」21 日歡度 35 歲生日
產業 | Nintendo 任天堂
101
TSUTAYA 與任天堂合作推出 FAMICOM 誕生 30 周年紀念設計預付卡
多平台 | Nintendo 任天堂
7
《三國志 8 Remake》三國志之日紀念 DLC 開放下載 將與《火鳳燎原》動畫版合作
多平台 | 三國志 8 Remake
50
經典微處理器「6502」之父查克‧派朵病逝享壽 82 歲 成果廣獲個人電腦與遊樂器採用
多平台 | 硬體技術
108
中國大陸斧子科技發表新遊戲主機「戰斧 F1」 將推出《真‧三國無雙》等知名遊戲
其他 | 主機硬體
625
相隔九年! 任天堂終於鬆口將於今年度內發表 Nintendo Switch 後繼機種
3C | Nintendo Switch 主機
292
韓國文化部宣示未來 5 年將重點培養主機遊戲產業 減少對網路和手機遊戲的嚴重依賴
產業 | 產業議題
371
《世紀帝國》一代資料片與二代結合!《世紀帝國 2:決定版》5 月中推出《羅馬歸來》
PC | 世紀帝國 2:決定版
17
《三國志 8 Remake》確定 10/24 上市 同步公開最新宣傳影片與開放實體版預購
多平台 | 三國志 8 Remake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