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E3 展,微軟發布了第 2 代 Xbox One 菁英無線控制器的消息,並於 11 月 4 日同步在美國、歐洲、澳洲等 24 個地區(未包含台灣)先行發售,售價 180 美元。巴哈姆特在台灣正式上市前搶先取得第 2 代菁英無線控制器,本文將從重度使用者的角度,以對照兩代產品的方式,帶來完整詳盡的第一手開箱兼評測報告。
※ 以下第 1 代菁英無線控制器與第 2 代菁英無線控制器,分別以 1 代、2 代控制器代稱。
微軟搭配 Xbox One 遊戲主機所推出的高階版「Xbox One 菁英無線控制器」自 2015 年發售以來,以其優異的握持手感、獨特的按板設計和豐富的自定義功能,提供核心及電競玩家更進階的選擇。不過,經過多年實際使用之後,玩家多認為它還是有一些改良的空間,特別是對於一款要價 120 美元的昂貴控制器來說,有些小毛病令人難以容忍:像是脆弱的 LB、RB 按鈕、握柄止滑橡膠脫落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微軟將 2 代控制器從裡到外重新設計,究竟改善哪些部分,又有什麼新功能?開箱之前先用表格列舉重點,比較兩代控制器給玩家做參考。
|
2 代控制器
|
1 代控制器
|
供電方式
|
內建鋰電池(充滿可使用 40 小時)
|
3 號電池 x 2
|
連接端子
|
USB-Type C
|
Micro USB
|
發射鍵鍵程調整
|
3 段
|
2 段
|
類比搖桿調整
|
3 段調整
|
無
|
支援藍牙
|
有
|
無
|
按鍵配置設定檔
|
3 組
|
2 組
|
售價
|
180 美元
|
120 美元
|
2 代 Xbox One 菁英無線控制器開箱 — 配件部分
2 代控制器包裝上採用與 1 代類似的黑色盒裝,正面右下部分有燙銀的「Elite Series 2」字樣,讓玩家可以清楚分別買到哪個版本的控制器。掀起上盒蓋後就能見到裝有手把的收納硬殼包,下層的紙盒內有說明書、Xbox Game Pass Ultimate 的試用序號,以及一條 USB-Type C 的充電線。
-
開箱照
-
紙盒與充電線
打開硬殼包,2 代控制器就在中間,將控制器拿起後就能發現 2 代控制器的最大特徵,也就是改為內建鋰電池的設計,而 2 代特有的磁力座充就在手把底部,包包下端則有類比搖桿的香菇頭等隨附的配件。值得注意的是,這個硬殼包乍看之下和前一代沒什麼不同,不過 2 代的硬殼包本身有個特別的設計,就是在上端多開了一個孔,可以透過 USB-Type C 充電線連接盒子內的充電座,讓玩家不需打開盒子也可以替手把充電。當然,想把充電座拿出來用也是沒問題的。2 代保留本體上的 USB-Type C 接口,同時也可使用座充,最大的好處就是預防充電插口多次插拔或是拉扯造成損壞,畢竟控制器拿來拿去,意外總是難免的。
-
兩代硬殼包對照
-
2 代上端充電孔
使用前,充電座的表面貼有一層防止刮傷的絨布,移除絨布露出金屬接點後就可以正常使用。充電座本身帶有磁性,可吸附在硬殼包裡,將控制器放上去也會自動吸附充電。不過控制器後側是屬於霧面皮革漆材質,當使用者想把控制器放上去充電時,充電座上突起的金屬接點有可能會刮傷背面這點是滿令人擔心的。
-
磁力充電底座
-
背面部分金屬接點
接著看到配件的部分,2 代菁英無線控制器與 1 代一樣,隨附了兩種不一樣的十字方向鈕、四片按板,以及四顆替換的類比搖桿頭。除此之外,2 代還多了一片用來調整類比搖桿張力的工具。經過比對測試之後,1、2 代的兩種十字鍵以及按板是可共用的,不過 2 代的按板明顯地比 1 代要小一號,看來是針對許多玩家抱怨 1 代按板太大,容易誤觸的問題所做出的改進。至於使用上的手感,在後文會有詳細評測說明。
-
十字鍵可共用
-
上方為 2 代,2 代的按板明顯比 1 代要小一號
相當多玩家關心的替換類比搖桿頭,因為內部卡榫形狀不同,很遺憾地並無法與 1 代配件共用。2 代菁英無線控制器提供了 4 顆類比頭,有一對「一般高度 Xbox 360 風格類比頭」,另外還有一顆「長軸類比頭」,和一顆同樣是一般高度、適合精準操作的「凸紋類比頭」供玩家調整選用。這部分跟 1 代只附了一對長的和一對普通長度的有所區別。
-
蘑菇頭正面排列照,左列 4 顆為 2 代
-
蘑菇頭背面,左邊為 2 代
除了按板與類比搖桿頭之外,配件中還有一片淚滴形的金屬片,是用來調整類比搖桿的工具,這也是 2 代菁英無線控制器的新的功能之一。只要卸除手把上兩個類比搖桿的頭,玩家就可藉由這片特殊工具插進類比搖桿軸中心的溝槽來調整類比搖桿的緊度。
-
薄片特寫
-
插入調整特寫
2 代 Xbox One 菁英無線控制器開箱 — 控制器本體
整體觸感
2 代 Xbox One 菁英無線控制器的外型除了沒有電池蓋的部分,幾乎沿用 1 代設計,本體重量為 345 克,比起非菁英版一般手把的 280 克(不含電池)重,但比 1 代控制器的 348 克(不含電池)稍輕了一點。手把上端有新的 USB-Type C 插槽和與 Xbox 系列主機配對用的無線註冊按鈕,下端則有 2016 年後成為標配的 3.5mm 耳機孔,以及連接官方耳機麥克風的插槽。在握持角度、整體尺寸方面則沒有顯著的改變,玩家可以任意地將雙手搭上控制器,拇指與食指就會呈一個放鬆的夾角,落在類比搖桿與 LT、RT 扳機鍵上,同時操作扳機鍵與類比搖桿時不必特別扭轉手腕,長時間使用也不會有特別不舒服的感覺。
-
上方特寫
-
下方特寫
這次 2 代控制器的表面,在按鍵部分的正面與按板所在的背面,採用的是與 1 代相同的霧面皮革漆觸感,兩側有止滑橡膠。不過原本 1 代手把只有在背面兩側、靠近下端有止滑設計,2 代則是把橡膠部分加以擴大,不只在正面接觸手心的地方多增加了一大片,背面的橡膠也向上延伸到發射鍵旁,甚至在發射鍵表面都做了防滑的凸紋處理,對於止滑效果有不小提升。
-
側面止滑橡膠採與塑膠殼一體成型的方式
-
一代二代比較,左為 2 代
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 2 代控制器的橡膠部分並不是採貼皮,而是與塑膠殼一體成形的方式,不會再因為長時間使用產生劣化導致脫落。像是筆者本身就是玩遊戲時比較激動的類型,使用過 4 隻 1 代菁英控制器就有 3 隻出現橡膠脫落的狀況,剩下一隻就是這次用來與 2 代拍照比較的新品。這點對於控制器重度使用者來說,算是非常值得高興的改進。
正面按鍵與類比搖桿
來到控制器正面的按鈕部分,2 代控制器按鈕的整體配置與 1 代是相同的,玩家最常使用的 XYAB 按鍵本身的觸感與鍵程也都與一代幾乎相同。有變動的是玩家暱稱為大叉叉的 Xbox 鈕,從原本接近 XYAB 按鍵觸感的長鍵程改為接近 LB、RB 按鈕的短鍵程,有很明確的按壓手感。在視圖按鈕與選項按鈕的中間多了一個電源指示燈,在充電時與連線時都會閃爍指示。至於原本 1 代用來切換按鍵配置設定檔的開關,則從玩家手撥左右兩組,改為按下按鍵切換的形式。在十字鈕的與右類比中間有 3 個指示燈,顯示目前是使用哪一組設定檔。
-
正面按鍵特寫
除了令人欣喜的 Xbox 360 風格類比搖桿頭回歸之外,2 代控制器另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它可調的類比搖桿緊度。透過卸除手把上兩個類比搖桿的頭,插入隨附的工具就能調整。由左至右旋轉有三個刻度設定:
-
設定 1:最鬆 57.8 gf(gf = 克力)
-
設定 2:中等 73.1 gf
-
設定 3:最緊 86.2 gf
-
三段鬆緊調整
簡單來說就是推動類比搖桿時所需的力氣大小,越高的克力設定就會感覺類比越緊。在遊玩不太需要激烈操作的遊戲時可將類比放鬆一點,至於遊玩像是 FPS 或動作遊戲時,則可將類比調緊,加快回彈速度,以獲得相對精準的操作。調到最緊的設定,以筆者的體感是較為接近以往的 Xbox 360 控制器類比搖桿(約 110 gf)的手感。
-
正面特寫
以筆者的經驗來說,無論哪個廠牌的手把,只要用久了,類比搖桿多少都會有一點鬆弛的狀況出現,雖然無法保證 2 代控制器不會出現一樣的問題,但可讓玩家自行調整類比搖桿的鬆緊,就算真的發生,至少還有手動挽救的機會,對於延長手把的使用壽命來說是有正面幫助的。
背面按板與發射鍵鎖
位於背面的 4 個按板堪稱是菁英控制器的最大特徵,但在 1 控制器發售時,就有不少玩家反映他們在使用時遇上困擾:想要拿穩手把,卻幾乎無法避免的會誤觸按板。特別是手比較大、手指粗一點的玩家,一有激烈動作很容易就會碰到按板。但如果因為嫌礙事而拿掉按板,又好像失去了使用菁英控制器的意義…。所以有不少玩家在使用 1 代控制器時,都會拆下較大的下方兩塊按板,或是將特別小塊按板反裝避免誤按。
-
按板比 1 代小
也因為有玩家反映這個問題,2 代控制器特別將按板做得比 1 代要小一號。經過筆者實際測試的結果,在四片按板全上的狀況下使用雖然難免還是有機會誤觸,不過狀況要比 1 代好上很多。但如果按照遊戲需要,只留下一片或兩片比較小的按板,那麼誤按的情形就幾乎不會發生,相當順手,也算是妥善發揮按板的功能。
-
背面按板與發射鍵鎖
除了按板之外,手把背面另一個重點就是「發射鍵鎖」,最大的功,就是當玩家需要快速連打,像是遊玩射擊遊戲連射時,發射鍵能有比較短的鍵程與較快的回彈。1 代控制器有兩段調整,可以減少約一半的鍵程。至於 2 代則有三段調整,調整到最短設定時,會幾乎把發射鍵鎖死,玩家只要輕碰就能觸發發射鍵。
設定功能
進入 Xbox One 主機的配件功能,可以為 2 代控制器進行更新,也能做更細部的設定。例如按鍵的映射,在 Xbox 系與 PS4 上,確定與取消剛好是相反的位置,這裡就可以做更改。另外還有像是射擊鍵的死區,以及類比搖桿的靈敏度曲線等。類比的靈敏度關係到玩家將類比搖桿推到底後,游標移動的加速度,如想要在遊戲中獲得更靈敏的轉身速度,可以嘗試在這裡調整一下。
當玩家使用 2 代控制器時,可為各別遊戲設置專屬按鍵配置,例如《
Apex 英雄》、《
戰爭機器 5》等,進入遊戲之後,遊戲會自動辨認該使用哪一組設定。
除此之外,2 代控制器還提供了 SHIFT 機能,能夠啟用按鍵替代輸入。簡單來說,就是利用組合鍵的方式來完成某一項功能,算是在每一組設定檔裡多給玩家額外的一整套自訂按鍵,相當方便。
總評
第 2 代 Xbox One 菁英無線控制器整體做工跟握持的觸感有明顯提升,在操作精準度方面,其實 1 代控制器就已經相當不錯,2 代這方面進步有限,改進的部分比較以「帶給玩家更舒適的操作」為主。一部份硬體的改進,如按板縮小以及一體成形的止滑橡膠對於使用者來說特別有感。雖然內建電池能不能算是優點還很有爭議,但 2 代控制器即便是內建電池重量還輕了一點,新的無線充電設計也還算方便,其他還有更多自訂的選項可以調整。至於支援性方面,除了 PC、Steam 等平台本來就有完整支援之外,微軟也確定下一代 Xbox 依舊可以使用第 2 代 Xbox One 菁英無線控制器,不用擔心買了之後馬上被新款手把淘汰。推薦給遊戲重度玩家,特別是 FPS 玩家,或是每次遊玩時間較長的玩家,第 2 代 Xbox One 菁英無線控制器能有效減輕握持手把的壓力,帶來更輕鬆的操控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