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家張季雅致詞時一度哽咽,她坦言:「我是非常膽小的人,知道要把這部漫畫帶到更廣的地方去,需要借助很多人的力量。從小,我就很怕麻煩人家、不太敢拜託大家事情,但後來才發現,很多事情不是我一個人可以做到的,沒有大家的幫忙,沒辦法走到更遠的地方去。一路上靠著很多人幫忙,還有很多讀者的支持,我很開心,接下來就拜託大家了。」
-
《
異人茶跡》系列漫畫最終章故事落在 1872 年,陶德與春生將臺灣烏龍茶以「Formosa Tea(福爾摩沙烏龍茶)」之名銷往世界後,歷經推廣新茶種、產製升級、艋舺茶廠租屋騷動,烏龍茶在花旗國(美國)市場穩定成長,寶順洋行事業欣欣向榮,福爾摩沙烏龍茶也成為臺灣北部最重要的產業。
然而,新的挑戰風雨欲來。各大洋行紛紛投入充滿潛力的烏龍茶市場,寶順洋行陷入強敵來臨的困境中,洋行各據一方勢力,茶葉蒐購戰激烈交鋒,臺灣茶業貿易急速成長,然而茶葉產能過剩、品質管理出現漏洞,陶德、李春生、寶順洋行眾人攜手拓展的事業旅程,最終將通向何處?
對漫畫家張季雅來說,這也是一趟漫長的旅程。在創作之初,她曾問過自己:已經被記載的歷史,為什麼還要改編為故事?在最終篇的後記裡,她給出這樣的答案:「我不是要重演歷史,而是要用漫畫將人物的魅力展現出來。我想讓大家聚焦在陶德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嘗試的樣子,還有洋行大家族的感情......我非常希望能在最後一集傳達給讀者。」
張季雅是嘉義梅山的茶農之女,茶於她就是生活。「小時候,茶場就是我們的遊樂場,製茶的道具也是我們的玩具。」她一直記得,山上老家的客廳裡有個好大的鐵水壺,每天都會放進新的茶葉:「接下來一整天就從裡面不停加水,就是我們整天的飲品。」張季雅笑說,在老家白開水是不存在的,要喝水就去倒茶:「我自己也不太喝水,因為茶好喝多了」。
從小喜歡畫畫的她成為漫畫家,構思長篇漫畫時,她自然而然從身邊熟悉的題材出發。但即使是茶農之女,也在取材時才明白自己懂的還是太少了。她一頭栽進了臺灣烏龍茶的世界,在史料裡讀到陶德與春生,「但史料只會看到歷史面的他們,在漫畫的表現上,人物的互動是最吸引讀者的關鍵。」
在史料的考證中,可以看見陶德與李春生的個性相異以及他們做過哪些事,這讓張季雅也不禁想像,這兩個有互動的人,互動起來會是什麼樣子的呢?「我記得自己看著他們的資料,腦海裡開始想像他們的生活,覺得很有趣。明明在歷史上,兩個人看起來性格差異這麼大,為什麼會一起合作?為什麼會一起推出烏龍茶且外銷到國際?」那其中的故事,對季雅來說,也正是歷史漫畫得以發揮之處。
一路陪伴張季雅的責任編輯、《CCC 創作集》主編温淳雅也說:「季雅是個非常厲害的創作者,當初她第一眼就挑中這個故事,不論在故事和人物設定上都做足功課,也做了最好的呈現。在過程中,我自己也成為這部作品的迷。透過這個契機,不只是從陶德、春生,還有他周邊的人,都讓更多讀者了解身處的這塊土地的故事。」
蓋亞文化漫畫部總編輯李亞倫回憶,蓋亞文化在 2008 年投入臺灣原創漫畫出版,接著與《CCC 創作集》合作紙本刊物,也同時開始了《
異人茶跡》漫畫之路,跟著漫畫裡的陶德與春生歷經挫折也一起成長。但如今,《
異人茶跡》漫畫迎來最終章,陸續也將衍生桌遊、城市解謎、PC 版電玩等不同領域的合作。
「漫畫最重要的是好看的故事,《
異人茶跡》做到了這一點。」李亞倫表示,這套系列漫畫讓陶德與李春生不再只是歷史課本上的幾段描述,而是活靈活現,擁有喜怒哀樂的人物。《
異人茶跡》恰到好處地結合了歷史考證與漫畫創作的可能,在忠於史料的同時,也讓故事得以自由展開,這是歷史漫畫很不容易的部份。
李亞倫也笑說,多年來,很多中小學生因為這套漫畫喜歡上這段歷史,從認識生活中常喝的烏龍茶,到真實認識臺灣烏龍茶的過去,而主角間彼此的扶持羈絆與不願放棄、洋行大家族的融合與積極,更是漫畫想傳遞出的重要職人精神。
「近年我們正在迎來第三波臺漫黃金期,《
異人茶跡》正好是這波的浪頭,擁有代表性的位置,同時參與也見證了這段臺漫重新崛起的過程。有愈來愈多工作者投入臺灣漫畫,未來回望這段過程時,我們一定都會記得這些故事。」李亞倫期待,漫畫只是開始,希望《
異人茶跡》能走到更遠的地方,透過影視、遊戲等不同媒介,讓更多人認識臺灣烏龍茶的故事。
《
異人茶跡》迎來完結篇,張季雅笑說:「現在我給自己的功課是『放手』,她接下來要長大了,可能會有人改變她、或許被她影響,我希望她能跟更多人見面,讓更多人看到這個故事。」漫畫雖然迎來完結篇,但茶路尚未抵達終點,《
異人茶跡》還會繼續。
台北場
時間:2022 年 7 月 16 日(六) 14:30
地點:基地書店(台北市大同區華陰街 38 號)
主講:漫畫家 張季雅
高雄場
時間:2022 年 8 月 12 日(五)19:00
地點:三餘書店(高雄市中正二路 214 號)
主講:漫畫家 張季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