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年 11 月 22 日在日本地區首賣,與 Sony「PlayStation」主機共同掀起首波次世代主機大戰熱潮的 SEGA 遊戲主機「SEGA Saturn(セガサターン)」,於今日(11/22)正式迎接誕生 30 周年。
※ 本篇報導內容大部分沿用自先前的周年紀念報導
Saturn 是老牌遊戲廠商 SEGA 旗下首款以光碟為標準儲存媒體的遊戲主機
※,配合其第 6 代的位置而以太陽系第 6 行星「土星」命名。在 3DO 率先於 1993 年底開啟了高效能 3D 繪圖與大容量光碟的 “次世代主機” 時代之後,於隔年 11 月在日本首賣,比 Sony 初試啼聲的 PlayStation 早了 11 天。曾發行包括《
VR 快打》、《
Daytona USA》、《
飛龍騎士》、《
櫻花大戰》、《
冒險奇譚》等眾多膾炙人口的經典遊戲。
※ 之前 Mega Drive 曾以 “擴充” 的方式推出過使用 CD 光碟片的 Mega-CD 套件,但並非標準儲存媒體
-
Saturn 承襲 SEGA 基於過往主機及大型電玩基板研發的經驗與習慣,採用獨自研發的多處理晶片架構。配備 2 顆 HITACHI 提供的 32 位元 RISC 微處理器「SH-2」,SEGA 自行研發的圖形處理晶片「VDP1」、「VDP2」以及 YAMAHA 提供的音效晶片「SCSP」,搭載 2MB 主記憶體、1.5MB 繪圖記憶體與 512KB 音效記憶體,2 倍速 CD-ROM 光碟機,256Kbit 內建存檔空間,2 組控制器連接端子與 1 組擴充卡插槽。
Saturn 由於配備 2 顆 32 位元 CPU,因此號稱是 64 位元 “級” 的主機。採用混合 2D 與 3D 圖形處理技術的架構,能提供非常強大的 2D 圖形處理能力。加上記憶體容量較競爭對手的 PlayStation 多,還可透過擴充卡進一步增加,因此在 2D 繪圖與記憶體需求吃重的遊戲如對戰格鬥遊戲等表現明顯較佳。但是與主流有別的 3D 繪圖手法,加上複雜的多處理器、多繪圖晶片與多記憶體區塊架構,使其在 3D 繪圖方面較難以發揮。
-
-
初期 Saturn 與 PlayStation 以日本為主要戰場。雖然 Saturn 的價格較 PlayStation 貴 5000 日圓,但是在本家豐富遊戲陣容支援下,一開始在日本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成績,比對手早一步突破 100 萬台大關。不過 3D 繪圖表現欠佳的弱點,讓 Saturn 在方興未艾的 3D 遊戲風潮競爭中落後。在協力廠商的支持、通路銷售的體制方面也面臨嚴峻考驗。加上 SEGA 在 Mega Drive 時代貢獻大量營收的歐美市場,因為對主機世代交替的經營方針搖擺,導致既有客群大量流失。且 Saturn 主機的硬體架構複雜,難以壓低製造成本。在對手以快速改版的成本優勢頻頻祭出價格戰策略而不得不跟進時,帶來了沉重的財務壓力。在落後局面難以挽回的狀況下,SEGA 於 1998 年決定提前結束 Saturn 的經營,並於同年底搶先推出新主機「Dreamcast(DC)」。
-
-
-
Saturn 最終的全球銷售台數為 926 萬台,僅達前代 Mega Drive 3075 萬台的 3 成。雖然日本地區的銷售台數達到 600 萬台,較前代的 300 萬台倍增,但是以歐美地區為首的海外銷售台數卻從前代的超過 2000 萬台崩跌至低於 300 萬台。後續的 Dreamcast 雖然記取 Saturn 的經驗力圖振作,但最終也只賣出約 1000 萬台。由於連續兩代主機的失敗,SEGA 最終於 2001 年 1 月宣布退出主機硬體市場,專注於遊戲開發與發行。
近年來許多廠商紛紛推出昔日經典主機的迷你復刻版主機,如任天堂的迷你紅白機、迷你超任。與 Saturn 同世代的 PlayStation 曾於 2018 年推出迷你版的「PlayStation Classic」,SEGA 也曾於 2019 年配合 Mega Drive 誕生 30 周年推出了「Mega Drive Mini」,很可惜的是至今仍未推出過以 Saturn 為主題的迷你版主機。不過 SEGA 這次還是有配合 Saturn 誕生 30 周年,與思夢樂、Onkyo 唐吉訶德等品牌合作推出紀念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