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金漫獎國際論壇在今(11)日,於台北文創大樓六樓正式展開,漫畫產業黃鎮隆先生在引言時提到,第一場論壇的來賓都是重量級,齊聚了出版社、漫畫家、電視台、韓國與日本的重量級專家參與,精彩可期。而第一場討論的主題是「漫畫 IP 的多元跨界」。
-
文化部次長丁曉菁與國際貴賓合影
讓電視劇與漫畫家碰撞出火花
蓋亞文化漫畫部總編輯李亞倫提到「漫畫植劇場」是一個比較不一樣的嘗試,這一系列作品是先有電視劇本,再改編為漫畫與電視劇,並且這兩個媒體的內容是同時製作的。系列有9個作品,關於愛情成長、驚悚,與原著改編等不同主題。在這個系列作品中,也嘗試與擴增實境結合,讓讀者能夠與漫畫中的角色互動,透過 AR 裝置,可以在博物館裡展覽。跨界的元素結合,這個系列的漫畫甚至也跨足布袋戲的表現方式,讓我們看見漫畫是足以作為新媒體時代的跨界表現主體。
黃鎮隆詢問李亞倫,植劇場這樣的嘗試,最大的壓力是什麼?李亞倫認為最大的壓力在於時間,三個月可以完成一部電視劇的拍攝,但是卻很難讓漫畫家完成一部 200 頁的精彩漫畫,但是對於漫畫結合電視劇的植劇場來說,漫畫推出時間很重要,最好的推出時間點就是在電視劇剛結束的時候,因此如何兼顧品質與時程,就是植劇場學到最寶貴的經驗。而如何決定哪個作品由哪個漫畫家來畫?李亞倫的答案是,由於在決定人選時還沒看到完整的劇本,只能大概從劇的調性去尋找合適的漫畫家,「我們的理想是讓新世代漫畫家可以與電視劇合作,碰撞出火花。」李亞倫提到,因此包括資深、中生代與資淺的漫畫家所組成的團隊,可以互相幫助,題材比較通俗的主題,就可以交給新人漫畫家,而若面臨比較特殊的主題,則還是要由資深漫畫家來執筆,會是比較好的作法。
傳遞相同的感動給觀眾
韓國 Studio Dragon 製作總監李燦浩,他膾炙人口的作品包含 tvN 頻道 2014 年戲劇《未生》和 2017 年《河伯的新娘》,這兩個作品都是將漫畫轉換成電視劇。《未生》這個作品的獨特之處是從漫畫變成電視劇,他提到從漫畫原作轉化成電視劇所需的價值與意義,是很值得與大家分享的。2014 年的《未生》原本是一部網路漫畫,從 2012 年開始出現在觀眾眼前,描述在職場發生的故事,在韓國達到10億人次以上的瀏覽率,這引起了電視台的興趣,想要製作成電視劇。於是透過3-4個月的時間,電視台完成了版權合約的授權,當時原創者最擔心的事情是當漫畫轉成電視劇之後,會不會失去原本的精神與感動人心之處,因此這需要導演、編劇投入,與原著很多的討論,才能深入原著精神,用不同的呈現方式呈現出《未生》的魅力。而很特別的是,由於漫畫設計的場地在約旦,因此這個電視劇的整個劇組真的移師到約旦去拍攝,這個作品在 2014 年完成。
黃鎮隆詢問李燦浩,漫畫作品有非常多種,在韓國該選擇什麼題材成為電視劇,有沒有什麼可以分享的依據?李燦浩提到,韓國的紙本漫畫正在一個衰退的過程,但是網路漫畫的消費人口有所增加,而在增加的過程裡,就造就了一些新生漫畫家的機會,因此以網漫為電視劇主題的機會,也比過去增加了。以一個電視劇製作人的身份,選材的標準是什麼?一部電視劇在韓國,可以花上60-100億韓元,這麼大的投資,需要很審慎的考慮,因此一個本來就在大眾市場有知名度的漫畫家,他的作品當然會比較受電視台的青睞,但是當然,題材也很重要,不管電視劇或漫畫,最終還是要給予觀眾「感動」,因此也許人物、劇情都會有些異動,李燦浩回應:「只要能夠將漫畫中的感動傳遞給觀眾,那麼這樣的題材就是我們會優先考慮的。」
包含電影、電視、動漫的完整企劃
日本富士電視台製作人村瀨 健帶來的經驗是一個很大型的企劃案:《
信長協奏曲》,這個大型企劃是從原著漫畫橫跨動漫、電視劇、電影的一個作品,他提及當時的作法是先把整個企劃做好,一開始就決定要做這些跨媒體的呈現。故事是以信長為主角,形成一個改變命運的故事。村瀨 健提到這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這個原著漫畫與
航海王相比,並不是一個在銷售上取得好成績的作品,所以相較於其他人都以賣座漫畫改編成電視作品的作法,《
信長協奏曲》是把一個不那麼賣座的漫畫拿來做一個大型的電視、電影與動漫作品計畫。
村瀨健敘述選擇《
信長協奏曲》的原因,還是因為這個故事本身很具有吸引力,
織田信長在日本是家喻戶曉的人物,而這個故事也不被設定為一個時代劇或一個時裝劇,所以小栗旬被設定成一個笨笨不太會讀書的主角,穿越古代遇見
織田信長作為故事的交織,這個故事的設想非常有趣,而在電影的票房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信長協奏曲》的漫畫到現在還在連載,因此劇情已經與電影不同了,這是一種很特別的生態,同樣的一個作品,但是漫畫可以有與電影不一樣的情節。在日本一般的情況是,原著漫畫很暢銷,於是改編成電視劇,電視劇很賣座,才能變成電影。但《
信長協奏曲》是從一個不怎麼暢銷的漫畫,卻因為其精彩的故事性一舉到位成電影、電視與動漫作品,這個經驗很值得鼓勵正在漫畫產業裡正在努力的工作者。
黃鎮隆提及,漫畫在日本是一個非常普遍被消費者接受的產業,而電視台如何選材,能讓一個暢銷的漫畫作品,在電視劇上一樣可以賣座?村瀨 健提及,在日本幾乎已經形成一種常態,只要是受歡迎的漫畫作品,因為已經有了群眾基礎,幾乎都會成為電視、電影或是動漫。而在這種常態下,因為《
信長協奏曲》在漫畫推出的時候並沒有很受歡迎的表現,因此村瀨 健的作法是反其道而行,策略性的先推出動漫作品,來炒熱漫畫人氣,因為日本觀眾會慣性的覺得:「已經推出動漫了,應該表示《
信長協奏曲》很有人氣吧?」因此也增加了漫畫的銷售成績;而下一步是電視作品推出後,相同的也增加了動漫與漫畫的銷售成績,「我們採取了這樣的步驟,讓電影、電視、動漫、漫畫得到了多贏的局面。」村瀨 健開玩笑說,他冒著被開除的風險選擇了《
信長協奏曲》,還好在各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特別電影的票房,讓他保住了自己的工作。
改編時差 創造漫畫專屬魅力
來自台灣斗六的漫畫家阮光民提到自己的作品被改編成 40 集電視劇的經驗,他提到「
東華春理髮廳」原本只是一本漫畫,在電視劇組加入後,他們把一本漫畫變成一個 40 集的電視劇,一本漫畫當然沒辦法撐 40 集的長度,因此除了增加了情節,也增加了許多角色,電視台由一位有經驗的編劇帶了 6 位編劇,集體來完成了這個劇本。
而關於舞台劇,如何把吳念真導演的舞台劇作品變成好看的漫畫?阮光民說他先看過5遍舞台劇,接下來他的工作就是要把一個很豐富的故事濃縮成120頁的漫畫,因此就有了「改編時差」的考量,如果和舞台劇一模一樣,那麼讀者為什麼需要看漫畫,不直接去看舞台劇就好?因此必須要改換時間序列,讓故事呈現出一樣的精神,但卻有不一樣的質感。他也以「斷捨離」來形容自己創作時的錐心之痛,阮光民回憶舞台劇中有許多他很喜歡的橋段,雖然亮眼,但只是旁枝,因此在120頁的限制下不得不放棄掉,是他覺得最可惜之處。
阮光民也有把文學作品改編成漫畫的經驗,他認為文學作品在改編的時候,最大的困難在於文字雖有許多敘述,但他可能描述了主人翁的穿著、心境、掙扎,卻一句未提他的長相,因此這就需要與原著作者不斷的溝通與揣想。細到一隻石獅子,如果在作品裡面提到了讓小孩害怕的感覺,那麼在漫畫的呈現上,就要放大獅子的比例,猙獰獅子的表情,才能傳神的帶讀者進入原著作品的情境裡去。
阮光民認為,漫畫家是一個說故事的人,當一個說故事的人遇到另一個更會說故事的人,對自己是一種碰撞與加分。「改編是一種學習,讓別人的智慧結晶更成功,」他認為「每一次都是練習,也是學習。」黃鎮隆問到,當漫畫家進行原著改編時,常常會碰到一些自己並不熟悉的題材,這會不會為漫畫家帶來很大的壓力?阮光民認為,陌生題材當然是漫畫家的一個挑戰,但是挑戰也會帶來新的看法,他認為改編不是照本宣科,如果只是把作品按部就班的「漫畫化」,沒有太大的意思,漫畫家的挑戰是要在既有的基礎上,為改編作品在漫畫的形式上,呈現出更多元的光彩。